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中国扶贫基金会向INGO转型成就国际蓝图
作者: 来源:公益时报 浏览次数:789次 更新时间:2015-10-08 11:06:13

扶贫基金会在苏丹开展了“微笑儿童”项目

扶贫基金会在苏丹开展了“微笑儿童”项目

  今年7月底,中国扶贫基金会缅甸办公室注册成立;8月,驻尼泊尔办公室成立;在刚过去的慈展会上,基金会甚至将自己展示内容搬至“国际展区”……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大背景下,国内公益组织的国际化之路已悄然展开。2015年9月19日,《公益时报》专访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行最,后者就扶贫基金会的国际蓝图进行了阐释。

  国际化已进入第三阶段

  据王行最介绍,扶贫基金会国际化探索的第一个阶段是从2005年到2009年,基本上是“短平快”的紧急救援的阶段,比如援助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等。而捐赠则从给受援国的使馆,发展到与国际NGO合作。这期间,基金会理事会在2007年确定了基金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第二阶段从2009年到2012年,扶贫基金会开始跨出国门自己操作国际发展项目,并在2009年底专门成立国际部。

  第三个阶段,2013年开始派工作人员驻扎受援国,长期开展项目,注册海外办公室。今年7月27日,中扶贫在缅甸拿到INGO(国际非政府组织)正式牌照,成为在缅甸注册的第100家国际组织,也是中国在缅甸的第一家。在尼泊尔则成为了该国第214家国际非政府组织。

  从2005年至今,扶贫基金会的对外援助资金总额约8000万人民币,去年一年558万,不算太多。“国际项目的投入,现在每年占总支出的1%左右。以后要成为一个真正的INGO,可能会占到百分之三四十,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少得十几二十年之后。”王行最说。

  国际援助资金从哪儿来

  扶贫基金会国际援助项目的资金,王行最表示目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与其他国内、国际公益机构合作;第二是企业捐赠;第三是公众筹款,尼泊尔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大约投入1000万人民币,60%左右来自公众捐款;政府的钱目前还没有,将来会有。”

  “相对来说,国际援助筹资难一些,因为基金会筹资对象大多数是国内企业,让他们去向没有直接关系的国外地区捐款,是有难度的。很多公众也会说,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地区,凭什么给外国捐款,但这种意识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很多东部地区的个人对尼泊尔地震救援反应很积极。在为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发起的筹款中,24小时之内筹款121万,全部是公众捐款。”

  国际化人才需求渐涨

  “以后每个驻外办公室可能需要两到三个人。”王行最说。现在,缅甸办公室除了一位国内派去的姑娘林媛,还招聘了一位当地人,项目正在流程测试阶段,今年12月份全面启动。

  “尼泊尔现在固定人员是国际部主任助理邹志强,注册之前,尼泊尔旅游签证进去只能每年停留4个月,正式注册以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当地也要再招一到两个工作人员。”王行最说。

  2009年扶贫基金会确定在苏丹开展项目,需要相应机构和专职人员,于是成立了国际部。当时基金会给了四五个编制,现在已经有7个人。原来的分工是有人做项目、有人做筹资,现在是按国别来分工,专人系统负责在某国的项目。国际事务目前在培育发展阶段,战略、筹资、开发等更多是由管理层来做。

  但是,“其他机构还没意识到要招国际化人才,所以人才争夺上还不是很激烈。现在有不少在国外学国际发展的年轻人回国,专业对口,供给充足,因为需求方没那么多。”

  呼唤政策支持快点来

  中国的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困难有很多。发展时间短,力量弱一些是普遍情况,如果机构有能力也有意愿走出去,还会遇到战略规划、人才储备等问题。

  “外部来说,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的缺失,造成国际化路上无章可循。”王行最说。首先关税就没有相关的规定,如果把资金拿出去超过5万美元需要到税务局申报;内部来说,NGO走出去自身能力不足,需要第三方机构的支持咨询和服务,这类机构的企业还非常少;资金来源有限,筹资有困难,政府的资源如果开放给公益组织,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来支持。

  尼泊尔地震是一个特别特殊的案例,公众反应强烈,政府也很支持,商务部、外交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单独提到中国公益机构的参与,随着NGO的活跃,政府也认识到了这股力量。这样的事情以后会越来越多。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