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成乡愁痛点:乡村生源流失城市学位难求 |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789次 更新时间:2015-10-14 11:15:07 |
国庆假期结束,一位返乡陕西籍媒体人在朋友圈感慨“乡愁”:小学人数只有自己上学时的四分之一,乡村没了人气…… 乡村教育是“乡愁”痛点。记者近日在北京、甘肃、河南、湖南等地采访发现,“乡村生源流失”与“城市学位难求”两种现象互相强化,致使城乡间教育生态失衡。如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使其滋养乡村生态、促进教育均衡,是摆在多地行政部门面前的难题。 乡村“空心”城镇“夹心”,生源“虹吸”加剧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孟家山小学,全校6名学生正在操场上踢足球,他们个头有大有小,分布在4个年级。 “大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了,生源流失近80%。”校长陈爱邦和另外3名教师是从师范毕业的大学生,但他们的到来并未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至2014年,甘肃省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减少了133.6万人。 这不是甘肃一地的状况。福建省仙游县度尾镇中心小学今年600余名毕业生中,200多人到县城读书。2014年9月,安徽省肥西县大丰小学只招收到3名学生。 农村学校“空了心”,城镇却出现“夹心层”。 河南省封丘县城乡接合部,近年来聚集了大量“进不了城、不愿回乡”的学生、教师。城关乡一所中学,10年内由原来的不到180人增加到1200人;一所小学从160人增加到840人。 江西省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最近3年,某市10个县市区的城区平均每年新建17所学校,也只能勉强满足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存量的大班额问题仍难以化解。 教师收入少、发展差,乡村教育“短板”待补 乡村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提升乡村教育“短板”迫在眉睫。 硬件方面,2014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兰州市西固区马家山教学点,土操场得到硬化,教室翻修一新,篮球足球、科技教具与城区学校一模一样。“2012年还调来6名大学生,学校有了新生命。”校长王庆华说。 然而,生源快速流失削弱了投入的效果。 “2014年,西固区将23个教学点纳入‘改薄’项目,但秋季招生时只剩16个,没人的教学点自然‘消失’。”兰州市西固区一位教育干部说,为了不浪费资源,部分教学点将改做幼儿园。同时,学生太少不能互相启发,老师也觉得教学“没有激情”。 软件方面,因为收入少、发展差,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仍然不足。在河南封丘,乡村教师平均工资只有不到2000元,不少教师假期时帮人搬砖、绑钢筋、卖春联、贴年画来贴补家用。 “我们要筹建幼儿园,向全区招聘副园长,却没有一个人报名。”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心小学校长王殿彬说。 教师老龄化、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也困扰着乡村学校。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乡教管中心主任林永红说,全乡202名教师,50岁以上的超过40%。 “张家界市一些学校一个年级只有几十个孩子,按照16:1的生师比配老师,教学点还是不能开齐开足课程。有的学校体育老师还教化学、教地理。”湖南省张家界市基础教育科科长覃正武说。 重师资、促均衡,乡村教育要打“组合拳” 提升乡村教育,需要打出“组合拳”。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用“大集中、小分散”的办法解决乡村教学点生源流失快、投资精准度不高的问题。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局局长黄克良说,“集中教学”可以提升教育质量,但也需要在乡村分散的学校、教学点保证起码的教育公平,守住底线。 提升乡村教育的核心在乡村教师。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目前,22个省已有94.9万名乡村教师受益。 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正在发挥作用。2007年至2014年,已经有4.5万名免费师范生走上中小学任教岗位,其中90.8%在西部任教。一些年轻教师还通过巡回支教等方式深入乡村。 乡村教师本土化是保持乡村教师稳定的有效办法。有专家建议,在一定区域内尝试打破学历限制,培养本地化的乡土教师;招募长期志愿者,实行高工资、有限期的教育服务,不要求他们在贫困农村贡献一生。 教育均衡是削弱城乡“落差”的根本途径。2013年起,教育部大力推动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政策。一年多来,全国参与交流的教师达到50.1万人次,占义务教育教师总人数的6.2%。 江西省南昌县教体局副局长李贵春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了当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容不下”与村镇学校“装不满”的难题。2014年秋季,南昌县莲塘城区内的小学一年级减少招生792人,初一年级减少招生1421人,学生回流乡镇达1800余人,县城班额降低近20人,农村班额提高近15人。(记者丁静、袁汝婷、李亚楠、刘奕湛、肖正强、阳娜)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