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成立爱心摄影队 上门拍600余“全家福” |
作者: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827次 更新时间:2015-10-18 10:52:14 |
9月29日,安贞西里,史超齐坐在他的工作车里。
史超齐上门义务为社区老人拍摄照片。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彭子洋 史超齐37岁社区:朝阳区安贞街道 现在的空巢老人很多,作为年轻人,想多拉身边人一把,让他们感觉不那么孤单。——史超齐 【榜样说】 单反相机、摄影书、刻好的光盘、洗好的照片摆满了史超齐的整个柜子。 “小超,等你半天了,帮我们拍几张照片吧。” 刚进办公室不到10分钟的史超齐,被社区居民叫了出去,帮助他们拍摄照片。 2012年安贞街道成立了“史超齐爱心摄影队”,爱心摄影队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用手中的相机帮助社区的老人及其他居民,为他们留下一些生活印记。 如今,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同他联系,史超齐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的状态,并随身配备了2个移动电源。 自学摄影 为街道居民做记录 1994年刚来安贞街道时,史超齐曾是一名绿化工,个子不高,每天跟着其他工人去刨土、种树,别人是站在树坑边上刨土,他个子小,只能下到树坑里去刨,刨树用的铁锹几乎同他一般高,不好使劲,他便把铁锹截短了用。因为个头小、灵活,碰上高树的时候,他带着绳子爬到20多米高的树上去拴,抱着树干爬上爬下,蹭的他一身树皮。 之后随着街道体制改革,绿化队解散了,史超齐因表现突出被调入街道宣教科成为一名流动电影放映员,利用晚上时间在安贞的各个社区、公园和工地放映流动电影,为居民和农民工送去文化大餐。 成为流动电影放映员的史超齐关心起街道居民的文化生活,慢慢地他发现,安贞街道里有许多文体协会,平时排练、演出都很多,但却缺少一个为他们做记录的人,史超齐觉得这忙他帮得上。 2007年,史超齐用并不高的工资买来几十本摄影书,开始自学摄影,每次只要有活动,他便提前1个小时到现场,还不专业的他用数码相机调成“傻瓜”模式为街道的文体协会拍照。 “最开始真是不太会照相,以为把人拍全就可以了。”史超齐说,第一次给文体协会拍完照后特别失落,照片上演员的表情、动作,画面的色彩都不是特别理想,看到参加表演的阿姨们看了照片后不太满意,史超齐心里很不是滋味。 那天起,史超齐开始琢磨怎么能把照片拍好,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他,研究起拍照的角度、相机的设置参数等,只要一看到有报社的摄影记者在工作,他便前去偷师,学习他们拍照时站的位置和拍摄角度,一个动作一张照片拍不好,那么就拍三张。 就这样埋头钻研了一年,史超齐终于赢来阿姨们的鼓励,拍照时也从“傻瓜”模式进化到“手动”模式。 免费拍照 成立爱心摄影队 随着史超齐拍照技术的增长,找他拍照的人越来越多,在安贞街道生活的这段时间,史超齐接触到不少想拍照的社区空巢、孤寡老人,他们有的因为照相馆收费高,有的因行动不便,多年来不能拥有一张自己的相片。2012年,他萌生了为安贞辖区内的空巢老人免费拍照、冲洗照片的想法。 “我想成立一个爱心摄影队,这样只要居民有需求,谁有空就去拍,上门服务。”史超齐说,2012年9月,他将在社区里认识的8名摄影爱好者组织起来,免费为有需要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上门拍摄全家福和生活照片。 2013年,“史超齐爱心摄影服务队”获得市级资金支持,他们不仅免费为老人拍照,还将照片放到相框里,给老人送上门。 拍照时很多老人放不开,史超齐变着法地调动老人们的情绪,同他们聊天,让他们不那么紧张、放松。 “大爷,我不会敬礼,您教教我好吗?”一次在拍摄一名抗战老兵曲爷爷的照片时,史超齐让老兵敬了个军礼,“咔嚓”,一张自然的肖像照就拍成了,照片洗出后曲爷爷喜欢得不得了。 今年83岁的张爷爷回忆,多亏有了史超齐,家里才拍出最全的一张全家福,弥补了多年来的遗憾。张爷爷的子女常年不在北京,一家人很难聚到一起,至今没有一张家人聚齐的全家福。 2014年3月31日的早晨,张爷爷的孙子要赶中午的飞机出国,张爷爷的女儿试着给史超齐打了个电话,接到电话后,才7点多一点史超齐就来到张爷爷的家,给张爷爷一家人拍了张乐呵呵的全家福,之后又分别给张爷爷等拍了单独的照片。 关爱老人 被当作儿子看待 街道内的高龄老人张晓东也在金婚那天收到最好的金婚礼物。张晓东和老伴结婚时是“裸婚”,连一个吃饭的碗都没有,更别提拍结婚照。知道张晓东一家的情况后,在老两口金婚这天,史超齐上门为他们拍摄了合影,为老两口补上了一张迟到50年的结婚照。 9月29日,接到社区陈阿姨的电话后,史超齐穿上印有爱心摄影队名字的绿色马甲,背上单反相机,来到位于安贞西里社区陈阿姨的家。 “阿姨、叔叔最近都挺好的吧。”才一进门,史超齐就跟陈阿姨一家聊了起来,陈阿姨见到史超齐进门,拉着他有说不完的话,陈阿姨说平时叫史超齐为“超儿”,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告诉“超儿”,他一准儿马上去做。 “阿姨看我这,笑的再灿烂点。”在史超齐带动下,一会儿的工夫,几张满意的照片就拍好了。 至今,“史超齐爱心摄影服务队”已上门为600多个家庭拍摄了全家福,累计服务居民1000多人次,拍摄、冲洗、赠送照片5500余张。在史超齐带动下,“史超齐爱心摄影服务队”现在已发展成21人的队伍。“希望我们的照相机能拍下幸福的合影,记录在安贞生活和工作的人们的幸福生活。”史超齐说。 新京报记者李馨 【“北京榜样”上榜人物】 张转铃 1954年2月出生,退休医生。她退休后拒绝多家医院、诊所聘请,成为社区居民的“24小时家庭医生”。每天找她寻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如遇到病情严重的居民,她还会告诉该去什么医院,挂什么科,找什么医生等。六年来,她不论寒暑,24小时义务“出诊”,为邻居们服务1000余次。 张刃 1970年6月出生,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4年10月,张刃第一次以音乐心理治疗师的身份进入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成为一名志愿辅导员,利用音乐治疗的专业技能,帮助成瘾者最终跳出毒品的黑洞。11年来,他每周都会拿出时间,无偿为那些吸毒成瘾者做戒毒心理康复的志愿服务工作。 北京教育援助拉萨团队 2014年8月,北京市第一批援藏教师52人,远离亲人和家乡,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雪域高原,经受着缺氧等自然条件的考验,打造一所藏区百姓心中的优质校。 高明 1970年出生,北京观典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08年汶川地震,高明带领3架无人机直奔灾区,他和队员们经常昼夜执行飞行作业,为抗震救灾提供救援信息。高明还让无人机在禁毒中发挥作用,对我国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推动查毒禁毒具有重要意义。 1957年出生,顺义区高丽营镇四村村民。他多年照顾非亲非故的74岁邻居。邻居年事已高、无儿无女,因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王文元为邻居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邻居生病时到医院陪护端药送水,还帮他种地修房。 沈云师 1928年11月出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退休干部。2000年,他看到报道,说随意丢弃的废电池可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于是他决定亲自收集处理这些废电池,并开始动手制作回收箱,还经常骑车出去收,最后统一交给回收废旧电池专门机构来处理。 周朝永 1975年8月出生,中央电视台制片人。2012年夏,周朝永和摄制组徒步4天,穿越素有“徒步生死线”之称的西藏墨脱县,感受雨林、塌方区,经历暴风雪、毒虫叮咬等严酷考验,坚持把沿途珍贵画面记录下来并制作播出。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