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本报创刊16周年暨第六届公益日活动在太原举行
作者: 来源:新浪公益 浏览次数:845次 更新时间:2015-12-01 10:06:02


  本报员工引导盲童学校的孩子们步入剧场


  本报员工在为孩子们分装礼物

        本报12月1日讯(记者 刘斌)12月1日,山西晚报创刊16周年暨第六届公益日活动在太原举行,来自山西晚报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集结,一起帮助太原市聋人学校和太原市盲童学校的200多名孩子体验了一把从未有过的“美丽新世界”——他们第一次和童话故事里的“卡通人物”亲密接触,他们第一次走进话剧院,他们第一次欣赏大型互动儿童剧……还有的孩子第一次收到礼物,第一次吃上汉堡。一上午的欢乐时光,在爱心的簇拥下,孩子们兴奋开心,感受到了冬日里的别样温情。

  今年,本报的公益日主题为“美丽新世界——关爱聋孩盲童行动”。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的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有的看不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美好,对他们来说却并不存在,观看儿童剧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为了让聋孩盲童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精品文化艺术,感受社会的关爱,本报联合山西省话剧院、晋龙捷泰快客公司、太原肯德基有限公司、欢乐天使(小丑医生)志愿者团队共同发起此次公益日活动,几天来,共有300多名爱心人士参与其中。他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免费出行的大巴、公益演出的童话剧、200多份新年礼物和爱心午餐。

  今日一大早,由欢乐天使(小丑医生)志愿者扮成的“加菲猫”“小丑”“超人”等经典卡通人物,乘坐着爱心大巴来到了太原市聋人学校。看着熟悉的动漫人物来到自己身边,孩子们都十分开心兴奋,一路上不断和志愿者们拥抱、拍照,还有人教志愿者们学手语。欢乐中,载着100多名孩子的大巴来到了山西省话剧院龙城实验剧场。随后,另两辆载有太原市盲童学校孩子们的大巴也准时来到了剧场。在这里,梦幻的舞台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早已准备好的话剧演员们打扮成了水里的各种动物,奉上了一场精彩的童话剧《小蝌蚪历险记》。观赏中,孩子们异常专注,在手语老师的全程翻译下,聋人学校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盲童学校的孩子们虽然看不见,但他们支起耳朵在用心聆听,而且还不时和台上的演员欢快地互动。

  演出结束后,志愿者将本报员工捐赠的200多份礼物,以及太原市肯德基有限公司免费提供的爱心午餐送到孩子们手中,他们扮成卡通人物与孩子们一起互动游戏。

  在活动现场,太原市聋人学校的孩子们表演了精彩的舞蹈《大山支教》;太原市盲童学校的孩子们表演了快板《三打白骨精》,孩子们极富感染力的表演打动了现场所有的观众。

  ○侧记

  本报员工众筹爱心为孩子们送上温馨礼物

  “我们能为孩子们准备哪些实用的礼物呢”“我们那里有爱心读者拜托转赠的学习用品和玩具”……11月25日,在本报“公益日”的筹备会上,一群晚报人集思广益,商量着如何为太原市聋人学校和太原市盲童学校的200多名孩子送上一份温暖。

  12月1日是本报第六个“公益日”,在携手爱心单位,共同陪伴聋孩盲童欣赏童话剧《小蝌蚪历险记》的同时,为了让这些听不见、看不到的孩子感受到更多温暖和关爱,本报党总支、团总支联合,向全社员工发起爱心众筹行动。众筹倡议发出后,大家爱心爆棚,踊跃参与,20元、50元、100元……短短几天,就筹集了6419元爱心款。随后,党总支、团总支根据孩子们的不同需求,为每一个孩子购买了护眼台灯和收音机。同时,本报还为两所学校分别捐赠了文具和体育用品。

  2010年12月1日,在本报创刊11周年纪念日上,晚报人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感恩读者,决定将今后每年的创刊纪念日设立为“山西晚报公益日”,用这样的方式庆祝生日,用自身的公益举动服务、感染和引领读者,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公益的理念植入人心。

  本报“公益日”足迹

  2010年,本报将12月1日创刊纪念日设立为“山西晚报公益日”,全体晚报人在社庆日前后身体力行,践行公益:为山区孩子捐送护眼台灯,为告急的血库献血,为社区空巢老人做贴心饭……

  2011年,我们进学校、入社区、接热线、筹网店,借助网络力量,吹响公益号角。

  2012年,我们邀请社会各界近200位爱心人士分赴各地参加公益活动,为寒冷冬日加温。

  2013年,我们走进建筑工地、走进小学校园、走进公共自行车公司、走进流浪狗爱心家园,公益一日变成了公益一周。

  2014年,为实现公益资源的整合共享,我们发起倡议,邀请全省28家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创建非盈利性社会公益服务平台——山西公益联盟,将更多的公益力量集合起来。

  本报见习记者 张杨

  ○特写

  孩子们心中的“美丽世界”

  小玉文静秀气,在前往剧场的车上,她对即将看到的儿童剧并没有多少了解。看到车上海报中“螃蟹”的剧照,她拉过同伴来,比划着说,“长得好奇怪,要摸一摸他的爪子是什么做的。”崔旭扶着志愿者的手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他在广播中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他说,“小蝌蚪长着眼睛也找不到妈妈,真是还不如我。”

  小玉9岁,是太原市聋人学校的学生;崔旭10岁,是太原市盲童学校的学生。

  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出。

  《小蝌蚪历险记》互动儿童剧已在龙城实验剧场演出了许多次,演员们对台词桥段已非常熟稔,但仍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场景。互动儿童剧是要演员和台下的观众深度互动的,比如“青蛙妈妈”要出来找小蝌蚪时,会问台下的观众,“你们看到我的孩子去哪里了吗?”以往这个时候,台下的孩子会大声抢着回答“往那边跑了”,而这一次,鸦雀无声。知道小蝌蚪方向的聋孩子着急地站起来,给青蛙妈妈指方向,而坐着的盲童根本不知道小蝌蚪跑到了哪个方向。演员们几次熟悉的互动环节都这样一一化为无声。

  舞台剧最重要的是气氛,这次只能得到一半的效果。当舞台灯光璀璨,演员们跳起舞,只有聋孩子看懂了,一个个哈哈大笑;当演员讲故事、说笑话时,只有盲童报以掌声。一眼望去,剧场里是两种观看姿势,聋孩的身体往前倾,脑袋都探出了前方椅背,有的孩子甚至为了看得更真切,跑到前排坐到了地上;盲童则大多窝在椅背里低着头,一动不动,以便“听清”每一个细节。

  这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演出,台上台下出现若干次的默契。无论是参演的演员、志愿者,还是台下爱心人士的代表,大人们都“变成”了童话人物,他们和剧场里的孩子不断卖萌做鬼脸,以这样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演出进行到尾声,大人们学会了用比大拇哥代替掌声,孩子们也学会了和台上的演员互动,盲童会抢着回答台上随剧情发展而提出的问题,聋孩子会站起来比划着给演员指示剧中人物的走向。

  儿童剧不但讲故事,还穿插着生物、地理知识,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讨论。“鲤鱼王子”挥着宝剑出来了,学着声音让大家猜是谁,盲童学校初二年级的张建忠不由笑了起来,他说自己平时常听“灰太狼和喜羊羊“,一听就猜出来是灰太狼。而“小蝌蚪走丢了”被困在海底垃圾里,引起聋孩子的一阵着急,许多孩子都从椅子上站起来,想帮“小蝌蚪”逃脱。终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舞台上下都沸腾起来了,台下的孩子们和台上的演员,眼睛里都泛着泪光。

  这对小玉来说是一次奇特的经历,她比划着告诉我们,她心中的“美丽世界”就是能和最亲的人在一起,互相帮助,就像剧中小蝌蚪遇到的那些朋友一样。崔旭对这次活动,印象最深的是“螃蟹”,他曾经冒险去摸过螃蟹,硬硬的壳,而演出结束后,他悄悄摸了一下扮演螃蟹演员的“壳”,“是软的”,他说,“面对困难不要怕,努力去干总能做成。”

  这些孩子虽然看不到,却无比用心聆听着,虽然听不见,但仔细看着,生怕漏过任何情节。当得知活动从出行、演出到礼物、午餐,是300多个大人献出的爱心,孩子们露出了比看剧时更灿烂的笑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谢意,谢谢所有人的付出,也谢谢众人带给他们这样一次全新的体验。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