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益组织扶贫创新之路 |
作者: 来源:凤凰公益 浏览次数:789次 更新时间:2015-12-08 14:23:34 |
扶贫基金会“暖冬行动”百万善款送温暖 截至12月3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本年度筹款总额已接近4.18亿元。2014年,该基金会在捐赠类善款投入方面达到4.29亿元,小额信贷方面投入资金达25.9亿元。 这家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公益机构现已成长为我国扶贫公益领域最大的公益组织,也为我国的社会扶贫事业作出了不菲的贡献。在扶贫基金会看来,在我国接下来的扶贫攻坚战略中,公益组织参与扶贫工作,探索和创新尤为重要。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教育扶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中国扶贫基金会扶贫援助类项目中,教育类扶贫项目占据的比例最大。包括儿童发展计划、爱心包裹行动、筑巢行动、新长城大学生项目、新长城高中生项目、教育援建项目、买一善一项目和静新图书基金项目等。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告诉记者,以新长城项目为例,高中生项目每年募款总额近2000万元,大学生项目约为1000余万元。“重视教育是社会共识,教育、医疗等是目前捐赠资源投入的重点领域。”陈红涛说:“从机构层面来说,我们重视教育扶贫,是因为教育是切断贫困代际传播的有效手段,其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一家扶贫类的公益慈善组织,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扶贫开发方面的探索与创新相当成功。 1996年,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起设立“小额贷款试点项目”,该项目周期为6年,因为监管不明确、责权不清晰,到2005年,项目进行改制创新。3年后,正式改制为“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从项目化运作转为公司化运作。这是一家公益性小额贷款机构,其客户总数超过30.1万,其中,农户比率为97%,女性比率为94%。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后,呈现“飞跃式”增长的态势。截至今年10月,该公司业务覆盖了17个省、市、自治区的157个县(旗)。贷款余额超过24.3亿元,项目累计放款已经超过117亿元。 早在2006年,中和农信就已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批发贷款,随后又从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获得贷款,一直持续至今。2011年,中和农信成为首家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小额贷款机构。今年1月,中和农信2014年第一期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这是公益机构在深交所的首次亮相,也是公益小额信贷机构积极探索融资渠道的新成果。 “我们强调‘减贫播善’的理念。‘减贫’是指具体的扶贫援助与开发,‘播善’指的是倡导。”陈红涛说。 扶贫公益倡导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对国家扶贫与公益政策的推动和影响,比如探索政府与民间的援外模式,积极参与慈善法立法工作等。 第二个方面是全民公益倡导。陈红涛告诉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特别重视公众参与扶贫事业,因此,基金会在设计和开发项目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募款,还要考虑如何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项目中来。 前不久举行的善行者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项目通过徒步募款的方式,吸引了800支公众与企业员工组成的队伍参加越野徒步比赛,并最终募款超过500万元。 “公众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并且让减贫的理念得到传递,这就是举办倡导类公益活动的根本意义。”陈红涛说。 第三个方面是行业倡导。为了推动行业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消除贫困奖,以此表彰在扶贫事业中作出贡献的优秀榜样。同时,中国扶贫基金会每年还会发布公益行业的观察报告,并在今年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公益组织联盟。 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还进行社会问题倡导,比如,该机构发起的“向灾害SAYNO”项目,让更多志愿者进入社区和学校,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应对自然灾害水平和防震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 “中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认为除了具体的项目,扶贫倡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陈红涛说,“在扶贫攻坚战的进程中,公益组织大有可为。”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