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胡鞍钢:2020年将建成怎样的小康社会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89次 更新时间:2016-04-12 14:38:18

■2010年以后,中国就已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开始向高收入阶段进军。因此,如果五六年以后回过头来看现在,可能又会超过预期。它反映中央在设计主要指标时,是留有余地的。这也给地方同志一个很清晰的信号,不要着急加快加速,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全国的主题词是“全面建成”,但对不同的地区,要求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到2030年,共同富裕将成为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最核心的发展目标、最大的发展任务。从小康时代到共富时代,需要经历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通过量变到质变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既是核心目标,也是风向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特别是中高速的预期目标,对内导向是防止经济波动,防止经济出现大落,以稳中求进;对外导向就是要防止中国出现类似泰国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要行稳致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收官规划,“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急于加快加速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时,中央有一个基本判断,即21世纪头20年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当时人们还不大清楚,202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中国能不能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对此,党中央持续进行了三次重大的设计,包括2002年的十六大、2007年的十七大和2012年的十八大,并制定三个五年规划来实现这一目标。

中央是怎么考虑的,有什么样的定量目标呢?除了到2020年GDP翻两番这一核心目标之外,当时还提出了三个很重要的量化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到2020年人均GDP 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由于人口增长等原因,GDP翻两番时,人均GDP不可能也翻两番,于是就提出了人均GDP3000美元。这相当于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个指标是,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50%以上。第三个指标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50%降到30%左右。2014年这几个指标全都实现了:人均国民收入达到7380美元,是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化率也超过50%; 最重要的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2014年就已经降为29.5%。

事实上,2010年以后,中国就已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开始向高收入阶段进军。因此,如果五六年以后回过头来看现在,可能又会超过预期。它反映中央在设计主要指标时,是留有余地的。这也给地方同志一个很清晰的信号,不要着急加快加速,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小康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

“十三五”的定位,首先是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而需发动决胜的三大战役。

一是向极端贫困宣战,到2020年消除国家贫困人口。

二是向污染宣战,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城镇化率提高等彻底脱钩。

这两个方面都是做减法的,特别是打赢第二个战役非常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也是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有机污染物排放最多的国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约束条件和突出短板。早在“十一五”时期,国家就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十三五”规划则首次明确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就是绿色发展的目标。过去虽然有这个意愿,但还没有这个能力。“十三五”规划还首次提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更具有国际视角。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对世界作出了经济增长的贡献、减贫的贡献、贸易增长的贡献。未来,也应该作出新的三大贡献。一是绿色贡献,这不光是保护我们自己,还保护全世界。就像三江源,它不只是中国的公共产品,而且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不只是中华水塔,也是亚洲的、全世界的生态调节器。二是科技贡献。三是文化贡献。

三是创新战役,其目标是为中国长期中高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中国要从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走向中高端,就必须加强创新驱动。

走向共富从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十三五”的另一个定位,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层定位,同样十分重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同志,曾经提出“后小康时代”的概念。那么,“后小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我的理解是富裕时代。小康是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中国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还要走向富裕。

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有8亿多贫困人口,现在削减到4000万。按照中国的贫困线标准,目前还有7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从中国的发展规律和逻辑来看,是先经历绝对贫困阶段,再到温饱阶段,再到小康水平阶段,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之后才是共同富裕阶段。从发展的水平阶段来看,先是极低收入阶段,接着是低收入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进入下中等收入阶段,2010年开始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下一个阶段就是奔向高收入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会遇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十二五”规划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要从容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接近和达到高收入阶段。我们对此非常有信心。据保守估计,到2020年,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将基本上超过20000美元。以此来推算,中国经过“十三五”“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时期,就有可能走向富裕,进而走向共同富裕的高收入阶段。

尽管“十三五”刚刚开局,但应当考虑2020年以后的“后小康时代”是什么时代。中国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全国的主题词是“全面建成”,但对不同的地区,要求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例如,江苏就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问题,而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30年,共同富裕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最核心的发展目标、最大的发展任务。我称其为“共富时代”。从小康时代到共富时代,需要根据刚才所说的发展逻辑,经历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通过量变到质变,走完这个过程。当然,最终的指向还是2050年,就是第二个百年目标。

大目标聚焦描摹未来蓝图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和谋篇布局的主线。在五大理念的统领下,“十三五”提出了经济的目标、民生的目标、文化的目标、生态环境的目标以及制度建设的目标。这里主要讲讲前四个目标。

(一)经济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第一,到2020年GDP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十二五”以来的前四年,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是8%,比当时的预期目标7%高出一个百分点。因此,只要2015年到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5%以上,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以往的五中全会基本上没有提出任何量化指标,但这次提出了6.5%的底线。我想,这和大环境有关系。

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体。无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国内外都会十分关注,几乎天天报道,不是“中国经济崩溃论”,就是“硬着陆”。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不适应:

第一个不适应是,国内的地方负责同志可能不适应。从数据看,即便在“十二五”的前几年,很多地区的增长率也是两位数。因此,现在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率降到一位数,个别省份甚至下行到2%、3%,就容易出现对新常态表现得束手无策的情况。

第二个是国际各方面不适应。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国的高增长,也习惯了中国对大宗产品等方面需求的高增长。这次需求降下来,国际上也是不知所措。这和中国的大国地位有关系。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既是核心目标,也是风向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特别是中高速的预期目标,对内导向是防止经济波动,防止经济出现大落,以稳中求进;对外导向就是要防止中国出现类似泰国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要行稳致远。

第二,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过去四年,中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分别为8%、10.1%,特别是农村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城镇的增长。因此,城乡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由2009年3.33倍缩小到2014年的2.92倍。只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在5%至6%之间,基本上就可以实现翻番的目标。此外,我们在考虑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期目标时,实际上首先是基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口径来测算增长率,进而提出本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因此,对人均收入问题的强调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特别谈一下迈向创新型国家。从国际评价来看,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源泉之国。“十三五”包括“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继续吸收全世界的技术,但也要成为世界创新源泉。2006年国家提出的16项重大专项科技,现在已经开始开花结果了。比如,上海的大飞机项目、洋山深水港项目。近期,波音和空客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市场需求量是5000架飞机。其中哪怕有1000架是我们自己制造的,都是不得了的。所以,像这些大的工程、大的科学发明、大的技术装备,国家应当着手考虑,为2030年奠定基础。现在不仅要强化过去的16项重大专项科技,而且要再安排类似的16项甚至更多,这些项目要能够和国际上的大科学工程合作接轨。

中国有可能“弯道超车”、迎头赶上,为21世纪上半叶乃至下半叶的重大科学发明、重大科学工程作出贡献。因此,这些重大工程、科学、装置、设备的项目规划不要仅仅考虑“十三五”,还要为更长远的将来考虑。

(二)民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第一,教育。在学前教育的三年毛入学率上,我们希望能够从2014年的70.5%提高到85%以上,基本接近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从2014年的86.5%达到95%左右,其实这已经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标准。再一个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4年我国已经达到37.5%,很接近中长期规划提出的2020年40%的目标。现在看来,到2020年可以达到甚至超过45%。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优先发展,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和国家发展潜力,应当予以重视。

此外,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也将不断提高,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率应该超过20%,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1.5年,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达到13.5年,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第二,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十二五”时期,我国首次在国民收入总分配中提高了劳动报酬比例。如果在“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步,那么这个比例还会不断提高。此外,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持续下降,因此“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收入差距缩小。这也超出了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设想。

(三)文化目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主要谈谈公共文化。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文化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从公共文化设施和覆盖率来看,有几个关键指标都达到了98%以上。电视入户本身是现代文化入户,将改变所有人,特别是孩子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最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标,所以,我们非常关注这类指标。这次也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通过历次经济普查发现,文化产业现在成为吸纳就业最多、增长率最快的产业。争取到2020年,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口占全部非农产业人数的6%以上。

(四)环境目标:从“黑猫”变成“绿猫”。

“十二五”规划是中国首部绿色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在绿色发展上迈出了更大、更坚实的步伐。

第一,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十二五”规划的能源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0亿吨标准煤。但2014年我国已经突破40亿吨,达到42.6亿吨。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能源的效率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对煤炭消费总量进行严格控制。

此外,是非化石能源。我们测算,中国确实可能成为世界绿色能源最大的产业国。水能已经占世界总量比重的27.4%,除水能以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已经占世界总量的16.7%,其中风能占22.4%,太阳能占15.7%。因此,中国有可能从世界最大的“黑猫”(煤炭是最脏的能源)变成“绿猫”。这次明确提出,国家大力支持开发区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上海已经提出来了,希望可以学一学东京。东京的亮点就是明确提出减排多少碳。所以,像北京、上海、杭州要塑造自己的城市形象,首先是减排。

第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减少。环保产业可能会成为“十三五”时期新兴产业的最大亮点。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做了一个专业的研究报告,指出过去十几年中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这与中国从“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包括“十三五”规划,持续提出约束性执行指标是有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对生态投资是长期的投资。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有可能在未来的“十三五”时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

思想者小传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组建于2012年,前身为成立于2000年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2015年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首批25家试点单位。作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胡鞍钢直接参加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起草工作。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