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苦到甘的“乐橄儿妈妈”创办智障人士服务中心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79次 更新时间:2016-07-13 10:33:28

   她叫张艾玲,与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名字仅一字之差,但那种坚强的气质却如出一辙。温婉的外表下,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张艾玲左二

张艾玲(左二)和孩子们

  考虑3天、准备47天,便创办了最多时容纳800余名学生的流动儿童学校,张艾玲说,当她认准一件事情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做好,亦如后来成立的济南市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一路走来,最初对公益慈善懵懵懂懂的她,如今已深深眷恋上了这份有爱的事业。

  接触公益始于菜地

  恰逢张艾玲到北京开会,记者与她的见面地点,约在了电子商品云集的中关村。

  “那时还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路边上搭起一些铁皮棚子售卖电脑配件。”时光倒流20年,32岁的张艾玲从山东济南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停薪留职,到北京亲戚的装修公司当会计。那时候,外地孩子就读北京正规学校的费用较高,这对囊中羞涩的外来打工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刚下过雨泥泞的菜地,脏乱的环境,一对从河南来京的夫妻在亲戚家菜地的一角搭了一个棚子,给自家和附近的孩子上课……有一天看电视时,这样一组新闻镜头在张艾玲眼前一扫而过,联想到自己去市场买菜时看到的那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她萌生了给流动儿童做老师的想法。在她看来,教给孩子们知识,总比他们整天不上学在外面疯跑好上许多。

  “从前,中关村周边往南一直到五棵松,几乎都是菜地。”张艾玲笑言,她的公益之旅就是从菜地开始的。为了能够找到新闻中提到的那所学校,她辗转了多个地方却始终难觅踪迹。直到1997年劳动节前,已是第三次搬家的流动儿童学校终于让她找到了。

  通过前期试讲,如愿以偿的张艾玲接过了小学二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一个班29个学生。一个半月的相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她和孩子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更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以我的性格,从未想过能做一校之长,可却偏偏天时地利人和般变成了现实。”张艾玲告诉记者,做了一段时间的任课教师后,她慢慢从最初慈善爱心的角度跳了出来,开始通过社会的视角来看待流动儿童这一现象和由此引发的问题。

  1998年8月,张艾玲拿出了1.5万元积蓄,在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下,桃园流动儿童学校在西郊四季青乡的一个院落里开课了。两年后又建起桃园新校,课程设置从学前班、小学到初中二年级。

  “房子的门窗是从旧货市场买来的,大梁和瓦是从拆迁居民手里买来的,每套课桌花了5元钱,孩子们的考试卷是附近学校免费提供的。”回忆起当年独立办校的点点滴滴,张艾玲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多一所这种学校,就少一些失学的孩子。3年办学所经历的事情,比我之前30年经过的事都要多。”

  关注智障孩子创办“乐橄儿”

  从流动儿童学校淡出后,张艾玲辗转于多家慈善基金会,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慈善工作者,“我突然发现,原来慈善不是有一颗爱心或是金钱就能做好,而是有很强的专业性在里面。”

  2012年,因为医疗事故,她被迫卧床休养整整一年。治疗期间终日躺在病床上,天花板成了最常见的景色,工作也无法继续……张艾玲一边承受着病痛,一边开始反思以往工作的得失。这段人生的“停滞期”,成为她日后倾心这份事业的契机。

  1年后,从香港一家慈善机构回到老家济南的张艾玲,创办了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致力于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提升智障孩子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这个距离济南主城区约40公里的“草根”组织,凝聚了她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经过3年的发展,团队目前有5名专职教学的老师、两名辅助阿姨、两名夜班老师,还有3名兼职做义工的家长。中心主要面向农村地区患有自闭症与智力障碍的人。登记造册的20余人中,年龄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尚不足8岁。

  创办第一年,只需一袋面就可以把智障的孩子托管在这里。“送孩子过来的,多是附近村庄的贫困家庭,尽管每个月的费用只有几百元,可他们依然觉得负担很重。”对于那些搬着米面走进服务中心的家长,张艾玲同样向他们的孩子敞开了热情的怀抱。

  说起“乐橄儿”这个名字的缘由,张艾玲解释说,智障群体内在的那份淳朴善良,就如同橄榄果一样,青涩过后是带有甘甜的回味。

  “我们的‘乐橄儿’们,就像被随手扔掉的小小橄榄,看似又涩又酸的外在体征,但当你真正走进他、了解他,体会到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憨直、真诚、善良、友好等优良品质时,就会感悟到在这个充满了拜金的社会中,唯有他们身上尚存的这份淳朴,依然散发出橄榄果般清香甘甜的芬芳。”

  作为中心负责人,张艾玲除了要把精力放在孩子们的康复训练上,每天还要花费大量精力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每名新入托的智障孩子,都要由她亲自带上一段时间。“相处一段时间,就能大体了解孩子的脾性、受障碍的程度、生活中存在的行为问题等。”张艾玲认为,这样便于其他老师顺利接手,与孩子建立较亲密的关系。

  “因种种原因既错过了早期教育,又耽误了学龄教育,有些孩子或许一辈子都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张艾玲看来,引导智障孩子融入健全人、体验日常生活氛围,甚至实现自我照顾,这并非异想天开。

  庇护性工坊

  探索支持性就业

  为了保证“乐橄儿”的正常运转,也为了让那些特殊障碍的孩子“找到养活自己的本事”,张艾玲开始尝试为自己的这所机构“造血”——成立庇护性工疗坊,“让心智障碍者通过参与手工生产、组织销售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帮助他们最终实现庇护性或支持性就业。”

  25岁的小卢是“智障者工坊”首个受益者,参与的项目是制作手工皂。2013年底,这个智力仅相当于3岁孩子的大男孩来到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他的心愿是“帮爸爸挣钱,分担家庭压力”。

  把事先准备好的皂基切成小块盛入量杯,用微波炉融化后倒入模具,晾干后即成型,封塑包装后即为成品。每量杯皂液可以制作10余块手工皂,小卢耗时约3到5个小时。那些常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动作重复,小卢操作起来需要绝对的认真与谨慎,他更是对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张艾玲说,“通过训练,使他们从手眼协调、工作人格、语言交流、协作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还可以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摆脱因残致贫,让父母看到自己孩子潜在的能力,改善这个群体家庭悲凉、压抑、贫困的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一只兔子、一个小贝壳、一枝花……这些造型各异的香皂凝聚着智障孩子们美好的愿望。制作好的手工皂以每块30元的价格售卖,张艾玲在发售手工皂的朋友圈里写下了自己的愿景:“帮助每一个智障人士获得平等的权利,使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如今,在“乐橄儿”生活、学习、康复的智障孩子,有的学会了切菜做饭,有的学会了制作手工皂,有的开口喊出了第一声“妈妈”。“我有时候出去跑赞助,孩子们不会讲长话,但一句‘张老师别走’既是安慰也很心酸。”想到未来,张艾玲总会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忘掉背后的那些付出、委屈和泪水。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岁,而是能自由支配自己生命的时候,是不是活得有价值。”多年参与公益事业的经历,令张艾玲更能从智障儿童的一颦一笑中体察对方的心境。无论是带领智障儿童融入生活,还是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她始终秉持着“同理”的观念,那就是普通人与智障人士都需要帮扶和支持,差别只在力度与频率上。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