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支书的十年扶贫思考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35次 更新时间:2016-09-22 12:10:17 |
裴寨新村别墅一隅。
一踢高跟鞋、一捋袖子,张影晃着马尾跳上刚铺好的塑胶草坪,和河南新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的娃儿们“对拐拐”(斗鸡游戏)。 张影是裴寨社区的村委委员,也是外来的媳妇,嫁到这边已有5个年头。但是,父母一度极力反对她的婚事,因为在过去,裴寨村(裴寨社区前身)是出了名的穷,十年九旱,光棍遍地。直到2011年,二老亲自来到裴寨社区,看到了家家都住联排别墅、广场赶上七八个篮球场那么大,才打消最后一丝疑虑。 几年时间,“土坯房”变身“小洋楼”,穷山沟升级富裕村,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因为一个人回到了村里——他就是现任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 报恩·责任 出钱给村民盖别墅修水库,帮扶起于血缘终于责任 裴春亮是位“70后”农民企业家,愿意回到村里当书记,最初只是为了报恩。 16岁时,裴春亮的父亲离世,家里连安葬费都没有,母亲本想裹个席子就埋了。当时的村支书听说后,领人砍了集体的两棵桐树做了棺材,党员干部又凑钱买了寿衣,才安葬了父亲。 剪不断的恩情,让裴春亮在经商成功后一直心系父老乡亲。2005年,在缺席的情况下,他依然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看到乡亲们期待的眼神,裴春亮应下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像按了快进键一样,裴寨村“逆袭”了。 裴春亮一上任,就自掏腰包3000多万元给村民盖了160套联排别墅。2010年3月,裴春亮出资860万元建成引水工程田心池,3年后,又出资5100万元建成拦洪蓄水水库。几百年来缺水少水的裴寨村,恨不得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带着“水字边”的裴寨人,终于过上了未曾想过的“富水”日子。 2010年底,在张村乡党委、政府的规划和推动下,其他的缺水村、贫困村也都整体搬迁到了裴寨村周围,裴寨村正式升格成裴寨社区,裴春亮成了社区党总支书记。 今年初,裴春亮决定再拿出8000万元盖洋楼送给乡亲,只是这次的对象是60公里开外、太行山深处的大小西沟村。 八竿子打不着的村子,裴春亮为何还要“大出血”?不知从何时起,报恩的初心已经转化为一种责任感。在他的故土、大山深处,还有许多乡亲没有过上好日子。和2005年一样,他要再“快进”一次。 爱之深,则计之远。裴春亮自然明白,脱贫的核心不是“输血送氧”,而是“造血制氧”。引来水不仅是为了让裴寨村不再承受干旱之痛,更是为了奠定大棚农业的发展基础。以前逢雨便漏的土坯房旧址上,“长”出了弥望的拱形高效温室大棚,成为乡亲的增收引擎。大小西沟村的村民搬到新房后,裴春亮还将继续在太行山进行旅游开发,让他们不仅有房住、更要有钱赚。 独舞·合唱 扶贫要形成磁场,越来越多的乡亲联合发力 傍晚,裴寨社区,年近六旬的张贵先一手提溜着一袋垃圾,悠悠地走到垃圾箱边,红色的一袋送进标记着“可回收物”的孔里,黑色的一袋塞进“其他垃圾”的孔里。垃圾箱的中间还有一个孔,边上写着“有害垃圾”。 “大婶,村子里啥时候搞的垃圾分类?” “好几个月了吧。麻烦哟!分这分那的。” “那为啥还要分类?” “村干部说这样对环境好,回收的垃圾还可以拿来卖钱。” 4个月前,也是裴春亮寝不安席的时候,他一直惦念着垃圾分类的点子能不能行得通。村里很多人都说,城里人都不见得把垃圾分类做好,俺们会不会太超前了? 但裴春亮很坚决:“裴寨人的精气神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农民也知道啥叫垃圾分类。” 以前说裴春亮是“能人治村”,他会欣然接受。但当了10多年的村干部后,裴春亮有了新的想法。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培育“新乡贤文化”,让裴春亮有了新方向:“能人治村强调物质救济,强调个人之力,而新乡贤文化强调精神塑造,强调集体效应,也更注重公益、生态等现代理念。”在裴春亮看来,扶贫刚开始需要能人带头干,乡村发展起来了,就离不开新乡贤文化的滋养,“老人、好人、能人、名人,村里方方面面,都可以鼎力相助”。 农村有一个习俗,红白喜事爱比排场、拼热闹,不少人甚至为此扛上债务。2010年,裴春亮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理事长,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里谁家办红白事,免费提供场地、桌椅、厨具,但严禁铺张。谁要是超标,村两委干部一律不准帮忙和出席。 就在今年的春节前,村委会副主任裴孟德的父亲过世,他的几位姐姐要求破例办得风光一点。但裴孟德硬是咬着牙没松口:“我是村干部,要带头遵守村里的规定。” 自掏腰包给村里人送“馅饼”的,裴春亮不是唯一一个。离裴寨社区几十里地的南李庄村,也有一位企业家村支书范海涛。2010年,范海涛所领导的企业出资1.6亿元,给村民们无偿盖新居。范海涛不讳言:“裴春亮能做的,我也能做。” “新乡贤文化就是要形成这样的磁场,能够让更多的人认同你的价值、认同你的作为。越来越多的乡亲一起发力、同频共振,就不信脱不了贫困、达不成小康。”裴春亮说。 激情·自省 最重要的是扶人心,要靠制度续航发展动力 尽管在许多场合介绍“裴寨经验”,但裴春亮自己知道,不少人对此仍然满腹疑问:不是每个能人都像他这么“财大气粗”,“裴寨经验”看着风光,但不好学。 送房子、涨票子,诚然是裴春亮扶贫的先手棋,但渐渐的,他的想法起了变化:“扶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他目睹,不少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把拉项目看做是扶贫的第一要务,即使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也硬着头皮去做,根本没有时间和乡亲说上一句整话。 “精准扶贫,不仅要精确识别扶贫对象的需求,而且也要精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裴春亮的经历告诉他,拉项目不是一切,稳住人心的关键,是融入乡亲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解决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 两家田地的界石没了,一家指责另外一家侵占了自己的地;交界处长了一棵树,一家砍了拿去卖钱,另一家就说这钱得归他们……不管事情有多琐碎、多纠葛,裴春亮从来都不会打马虎眼,甚至翻出二三十年前的分地资料来“断案”:“一定要择掉他们的疙瘩,不能留下人心的隐患。人不善、心不齐,钱再多也扶不好贫。” 离裴寨社区不过几里地的郗庄村,没有裴春亮这样拆屋扒墙、改天换地的“大手笔”,但是家家户户墙上都绘制着充满乡土气息的道德宣传画。干净得在阳光下有些晃眼的街道,根本让人无法联想到这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垃圾乱放、杂物乱堆的旧模样。 “卫生搞好了,素质上去了,就不会是一副穷模样。这种内在的富足,光靠钱是砸不出来的。”裴春亮一边端详着道德宣传画,一边不住地慨叹。 裴春亮也一直在思考“裴寨经验”的可持续性:“要保证它的生命力,不能只靠我一个人,最终还是需要制度支撑。”“办事讲规矩、赚钱有产业”,让治村从“人治”逐渐走向“法治”,这是裴春亮的切身体会,也是他的努力方向。现在,裴寨社区不光有村规民约,也有产业蓝图,为行稳致远积聚着内生力。 “如果回到11年前,你会提醒刚走马上任的自己什么?” 端凝了一会儿,裴春亮回忆起两年前的一则新闻,新疆一位牧民的领头羊不小心坠下山崖,结果数十只羊也跟着跳下悬崖。 “千万别把‘村官’的分量看轻了,再小的事情,也不要草率决定,再难的关卡,也得咬牙挺过去。”裴春亮说。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