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
作者:记者 余蓉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次数:1374次 更新时间:2014-03-04 09:13:56 |
近年来,高等院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益社团,吸引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这些公益社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我国从事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积极走出校门,尽自己的力量传递正能量。3月初,记者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风采。 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双赢” 高校公益社团给校园里的大学生带来了什么呢? 在湖南大学,FLY(英文,意为“飞翔”)社团坚持“因为有爱,所以FLY”的宗旨,持续关注贫困地区教育,关注弱势群体,扬起了“让公益成为时尚”的一面旗帜。社团成立11年,足迹遍布福利院、偏远山区学校等等,他们已经连续7年,每年派出300名左右志愿者,到山区去做义务支教。 大二学生王玫婷是FLY社团的积极分子。2013年暑假,在湘西保靖县夯沙乡立口小学,她和她的13名伙伴一起去支教,待了15天。那里的教学条件艰苦,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孤单的环境形成极大的反差,这让王玫婷和伙伴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通过这次志愿活动,我认识到,仅仅带给他们物质上的东西是肤浅的,心灵上的交流和陪伴才能真正温暖他们。”王玫婷说,“在这个过程,我们也收获了纯粹的感情、生活的感悟,得到的并不比孩子们少。”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后,国内掀起了志愿者热,其中80后成为青年志愿者的骨干力量。事实证明,他们有个性、有责任心和公益心。”湖南大学团委副书记彭嘉芬说:“参加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们的重要人生经历,由此获得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道理,将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公益服务不仅能达到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双赢”的效果,公益宣传还会对社会公益环境起到带动作用。 坚持在困惑中前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益活动都能一帆风顺。这些志愿者经常面临着困惑。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内,经常看见一些身穿印有蓝天、白云、草地图案服装的大学生。他们自称是环保的一颗星星,要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斗志去践行环保。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绿源。 “绿源”成立12年以来,在湿地考察保护、拒绝一次性餐具、保护湘江洞庭等活动上获得很多赞誉。2011年,绿源率先关注千年鸟道上的候鸟迁徙,组建护鸟营。 千年鸟道位于湖南省炎陵县下村乡与江西遂川县营盘圩乡接壤的牛头坳,是迁徙候鸟跨越湘赣两省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每年农历秋分前后都会有数10万只迁徙候鸟从这里经过。由于保护不力,这一鸟道上的鸟类被狩猎者猎杀严重,使得“千年鸟道”成了候鸟“葬身之地”。 2013年9月、10月,“绿源”与湖大绿色志愿者协会等其他高校公益社团一起组建了3支护鸟队,奔赴永州、娄底等地开展爱鸟护鸟保护宣传和调查活动。他们在当地发放宣传资料,昼夜巡山劝阻狩猎,希望能保护候鸟安全迁徙。 “绿源”负责人丛维文说,有一天晚上,他们准备去巡山,走到山附近,发现山上狩猎者的灯光闪动,候鸟惨叫声不绝。他们赶紧跑上山,狩猎者却已扬长而去,只留下候鸟临死挣扎的斑斑血迹和遍地羽毛。“我们不是执法者,无法劝阻那些狩猎者。多么希望能有人帮帮我们,帮助这些候鸟安全回家。”丛维文说。 湖大的绿色志愿者们也遭遇过同样的困惑。负责人方梦军说,在一次清理湘江垃圾的活动中,看见湘江岸边的滩涂上,很多垃圾甚至深埋入淤泥之中,需要用铁锹来挖。“那种景象触目惊心,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湘江水怎么清澈得起来?!” 高校公益社团如何发展壮大 社会如何为这些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支持,让它们得以发展、壮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团负责人陈凝告诉记者:“NGO(非政府组织)是高校公益社团很好的合作伙伴,彼此合作能得到‘双赢’。有了大学生的参与,NGO的公益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同样,有了NGO的支持,公益社团才能真正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实践的大天地中。 ”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有公益社团与NGO良性互动的典型案例。“绿源”发起成立的湖南省大学生绿色营得到许多国际环保组织的关注及支持,如自然之友、世界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他们共同开展了保护湘江水、保护炎陵天然林等多项公益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活动经费短缺是制约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另一瓶颈。湖南大学社团联合会主席赵彪说:“目前我们各协会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成员会费,协会的外联能力有限,学校的资金支持也有限,所以,我们组织活动都是看米下锅。” 近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公益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呼吁社会支持大学生公益活动。 “高校公益社团合作的对象不应只是NGO,还应该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及专家学者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益服务的社会合力,才能把公益事业做大做强,才能使公益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彭嘉芬说。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