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扶贫扶到心坎里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12次 更新时间:2017-02-16 18:28:44 |
扶贫扶到心坎里 ——湖南以脱贫攻坚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工作纪实 肖坤林本报记者 张振中 杨娟 湖南桂东,国家级贫困县,这里曾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军规”颁布地。1934年,红六军团在此组建,并誓师西征,揭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 83年过去了,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红色的脉搏,一直在三湘大地跳动,仍然强劲如初。 地处罗霄山脉的桂东,20多年前,郴州市公安局的干部李树红曾在这里参军入伍,留下人生中美好的8年青春时光。鱼水情深,2015年,57岁的“老公安”毅然重返桂东的贫困村,把工作生涯的最后三年时光留给这片滋养过他的红土地。 武陵山扶贫片区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4年前,太阳坪乡诸葛村的贫困户吴永衔望着漫山的杨梅“喊渴”。方式一变天地宽,沿着“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吴永衔如今“种杨梅树、酿杨梅酒、发杨梅财”。 如此走心扶贫带来了精准脱贫。继去年湖南100个示范村率先脱贫后,已经完成公示程序的武陵源区、洪江区今年将率先脱贫摘帽。 “即使提前脱贫了我也要继续扎在村里,尽我所能地帮他们圆每一个梦想。”2月3日,节后第一天,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驻洪江区菖蒲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夏歧辉就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村里。 脱贫攻坚需不忘初心。 “在扶贫初级阶段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后,下一阶段还有一个扶心的问题,要真正能让贫困群众生活得舒心。”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表示,脱贫攻坚本身是项轰轰烈烈的大工程,但落到点上又是一桩桩、一件件的精细活,要破解一个个具体难题,领导干部务必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想出法子,发扬“工匠精神”,做好一项项看起来不足为道的“微建设”,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带着感情扶贫,视群众如亲人、把扶贫当己任,减贫责任不仅要真心实意而且要真知灼见,做到真扶贫,增强贫困群众的认同感。 “要保持初心,时刻把贫困群众的苦乐记在心上,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好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敢于担当、有所作为。”湖南省委副书记乌兰认为,脱贫攻坚要惠及更多群众,就要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 如何抓好产业扶贫?仅凭一腔热血还难以抓中要害、抓出成效,因此除了真心实意外还需要真知灼见,这样才能做到真扶贫。湖南产业扶贫的真知灼见是什么?答案是“四跟四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2016年9月,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在湘召开,湖南探索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被誉为精准扶贫的金字招牌。 在桂东县县长伍志平看来,只有带着真感情,才能看得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才会付出真心实意,激发真知灼见,用真心和实效换取贫困群众的认同感。 2015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夜,新任桂东县县长伍志平赶到沤江镇上东村,直奔贫困户黄存伟家中。 15年前,还在郴州市教育局工作的伍志平到该村带队扶贫。就在伍志平驻村不久后,因伤致残、失去右臂的黄存伟在近乎绝望时找到伍志平。“小兄弟,你放心,你虽然失去右臂了,但我们就是你的左膀右臂。”伍志平为他打气。在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关心下,黄存伟享受政策性照顾,虽然吃穿不愁,但苦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干,从根子上还难以脱贫。 15年来,伍志平内心始终放不下黄存伟和该村的贫困户。他连夜将贫困户召集在一起,开展“农家夜话话脱贫”。交谈中,伍志平得知,黄存伟和村民种植药材厚朴,虽然这一作物市场行情稳定,但生长周期极长,十年才能上市,这对脱贫来说见效太慢。 伍志平与村民们促膝谈心,向村民们讲解了“四跟四走”。结合村里的实际,定下脱贫大计:坚持“四跟四走”,实施“长短结合”。村里将扶贫资金整合起来,由本地能人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产业,山上种药村、地里种蔬菜,生长周期长与见效周期短的产业相结合,做到既实现快速增收,又能稳定致富。 精准扶贫,对革命老区的群众更应该饱含深情。沙田镇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地,红军与百姓在此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 正是心系革命老区的贫困群众,2015年10月,李树红立志在退休之前,帮助沙田镇贝溪村的189户、554名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与他共同帮扶的还有驻村的三名老队员:58岁的郴州盐业公司桂东支公司经理李裕鸿、55岁的郴州市农商行监事长罗桂林、60岁的郴州市某物资供应站站长黄建南,都是经济能人。 “村有‘四老’,如获至宝,这支平均年龄57岁的“夕阳红”扶贫工作队却给村里带来了蓬勃朝气。”贝溪村村支书李良玉告诉记者,“夕阳红”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精心调研、精选产业。 在李树红看来,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是四跟四走,而选准项目、瞄准市场又是“四跟四走”的“牛鼻子”。红薯是当地乃至桂东农民普遍种植的传统作物,工作队决定抓住桂东”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的契机,将红薯加工,作为特产让游客带走。 在这样的思路下,工作队引导全村种植了红薯700余亩,合作社按0.8元/斤价格收购、加工后统一销售,贫困户每年从中能共获60%的收益。 带着办法扶贫,以精准为导向,以务实为作风,扶贫项目不仅要真材实料而且要真抓实干,做到扶真贫,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感。 “搞花架子,卫星肯定上不了天。”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如此形象地说。他认为扶贫方法要对路,要拿出更明确、更精准的举措,既要加大脱贫帮扶力度又要想方设法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要让政策红利转化为贫困户看得见的实惠,转化为贫困人口养活自己的谋生手段,转化为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自觉行动。 “安居乐业,一直是贫困群体最为迫切的愿望,也是过去扶贫工作中一个老大难问题。”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坦言,在以前的安居工程和产业扶贫中,由于没有精准地摸透思路、方法,导致一些好的项目难以落地,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不高。 为了破解难题,湖南创新机制,明确把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作为农村危房改造重点,住建部门将75%以上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两年帮助近7万贫困农户圆上安居梦。 就在鸡年春节前两三天,杜家毫还赶到桂东县等地调研,他语重心长地说:“当年,老区的老百姓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江山、死伤无数、代价惨重。如今,如果这里的老百姓还是住在土坯房里,吃不饱、穿不暖,又如何向九泉之下的革命先烈交代?” 作为革命老区,桂东如今给出了一个满意的交代。 “三个人当中有一个贫困人口”的桥头乡是个高海拔的偏远乡镇,仅乡政府和县城32公里之间,就有365道弯,不少群众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野岭。山高弯急,村民每次开摩托车下山办事,都会耳鸣头晕。 艰难的日子在2016年12月划上了句号,年前,村民李培佳与家人从山上的“穷窝”搬到山下的美丽新农村,李培佳说,这个春节,是他这辈子过得最舒心的一个春节。 桥头乡党委书记钟兆雄告诉记者,全乡涉及易地搬迁的贫困人口有1145人。搬迁难点在于:有的贫困户难离故土不愿搬,有的担心远离田地不敢搬。 “方案要顺应人心,项目要真材实料,手段要真抓实干,经得起时间检验和民心考验,搬迁才能顺利落地。”桂东县扶贫办主任陈志东说,桂东在不断探索易地搬迁方法,在三种安置方案中,“就地新农村化”安置被广泛推广。 桥头乡以村为单位新建了9个扶贫搬迁联建点,联建点都在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公共设施完善的村里。周边就是茶园,便于把贫困户吸引到主导产业上来,依托种茶、采茶、加工茶等实现就业增收。从而让贫困户告别贫困村落、迁入美丽村庄,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 每个搬迁贫困户获得3.5万元补贴集中建房。三四万元如何建好一栋安居房?桥头的做法是“宁抠自己不抠贫困户。”不仅省下工作经费用于建房,而且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代表组建了督工队,跟进材料厂商一起去进货,窝居在工棚里蹲守督工,确保项目建材真材实料。 安居梦实现后,是更需深谋远虑的产业脱贫梦。怀化市扶贫办主任谌孙武告诉记者,产业扶贫中最担心的是,部分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重产业规划布局、轻辐射带动,重争资金扶持、轻农户受益,致使许多贫困户不能分享产业扶贫成果。 靖州是怀化境内的全国特色产业县,其盛产的杨梅素有“江南第一梅”之称。“杨梅是好,却因交通运输不便、生产加工又跟不上,往年总有1/3烂在地里,1/3烂在路上。”坳上镇响水村村支书周宗平说。 为了挖掘杨梅增收的潜力,靖州拓展杨梅加工产业链。在县扶贫办的牵线下,当地能人陈万能与10个贫困村签订协议,按照“四跟四走”的模式,贫困户以土地、劳力入股企业,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并按保底价收购,贫困户、企业、村集体分别按照65%、25%和10%的比例进行效益分成。 “点子对了路,老百姓就跟你走。”陈万能说,随着杨梅酒的销路打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进来,基地规模从最初的2500亩扩建到6500亩,公司还将新增生产线,酿杨梅酒、制杨梅干、加工杨梅罐头,把每一颗杨梅都“吃干榨净”。 改变的不仅是村庄的面貌,还有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今年59岁的吴永衔因病致贫。2014年,在陈万能的带动下,他成立了梅庄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2200亩杨梅,并在林区立体养殖,一年收入30余万元。短短2年多,吴永衔从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带动全村9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2016年,诸葛村实现整体脱贫。 “政府搭台子,擦亮‘靖州杨梅’品牌;致富能手想法子,改进品种、延伸产业链条;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好项目与贫困群众‘结对子’,让贫困户真正成为受益主体。”靖州县委书记张远松表示。 带着信心扶贫,以脱贫为目标,以质量为保证,脱贫效果不仅要真金白银而且要真暖心舒,做到真脱贫,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扶贫干部不是来镀金的,而是来干事的。”夏歧辉坦言, 刚刚驻村的时候,村民的眼光里既有期盼,又有不屑。 菖蒲村是洪江区最偏远的村,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进行电网改造的村。一到刮风下雨就停电,群众心里难免有牢骚,对省里派下来的扶贫干部也不抱多大希望。 “要‘点亮’村民的信心和希望,让村民也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夏歧辉暗下决心,将扶贫第一年规划为“基础设施建设年”。 无数次地往外找项目、筹资金,一年的时间,扶贫工作队不仅将村民最为迫切的水、路、电、房等多年的难题全部解决,还为全村各家各户全部接入有线电视和网络光纤,成为全省184个省级扶贫点中唯一一个率先实现信息化的贫困村。 一件又一件民心工程,让村民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温暖和舒心,贫困群众对脱贫越来越有信心。 2016年,是扶贫工作队三年帮扶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年”。工作队引进了生态黑猪养殖项目,全村53户207位贫困群众通过小额信贷和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参与。“第一年就见了成效。年前第一批100余头猪出栏,价格比普通肉猪高出四成。”村支书王名进告诉记者。 今年春节前,村民得到了好消息:包括菖蒲村在内的洪江区的所有贫困村通过验收,实现整体脱贫。洪江区和武陵源区将在湖南省率先整体摘帽,让全省更多的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 “然而,脱贫攻坚如同负重登山,越往上爬难度越大。”湖南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说,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齐心协力啃掉“硬骨头”。 我国农业户口残疾人中,贫困人口所占比例接近一半,这些人群一直是扶贫攻坚中的难中之难。然而,在宜章县,该县好人协会会长谢运良却让更多的残疾人有尊严地脱贫。 14年前,笆篱镇自生村的谢建友右手受伤,只留下一根大拇指。当时的他经历了人生最黯淡的时期。2008年,谢运良找到他,将其招聘到百捷利包装印刷公司工作,还给他当起了“红娘”,撮合了他和因病致哑的女员工周满玉。 公司的关爱让这对夫妇更懂得感恩。谢建友虽然右手残疾,但眼明心细,善于钻研,新机械一学就会,岗位上的设备全部会修,一人能顶俩人用。周满玉虽然不说话,但手脚麻利,分拣旧报纸比谁都快。 付出总有回报,谢建友夫妻俩每月获得工资7000多元。除了劳动收入外,夫妻俩分别获得5万元小额信贷参股公司经营,每人每年分得5000元红利。 截至目前,谢运良主动承担起全县1382位贫困残疾人的脱贫任务,经过一、二期的帮扶,已有477人脱贫。其中有不少人从企业的务工人员成为持有股权的企业主人,再发展成自主创业的主人。 “他们不是累赘,是宝贝!”谢运良如此评价他的残疾贫困兄弟。记者采访离开时,谢建友竖起右手仅存的大拇指说:“这是我唯一能做的手势。我要为自己和工友点赞,更要为好人谢大哥点赞,是他让我们挺起腰杆脱贫。”而他不会说话的妻子,一直在他身边,笑容可掬。 正是爱与被爱、他助与自助、信任与被信任,脱贫攻坚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正如同周满玉的笑容,温暖到每一个人的心窝里。也许,这就是最好的获得感。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