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扶贫与抚心:留守儿童问题的两面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85次 更新时间:2017-02-21 19:05:48


    看着载着妈妈的车渐行渐远,平素坚强的安徽岳西10岁留守儿童露露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妈妈我不想让您走,可是我知道,如果您不走家里就没有钱用,我只能默默在心里祝您一路平安!”露露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表达了一种无奈的辛酸与痛苦。(详见《慈善公益报》总第804期第7版一篇《妈妈,我盼您早点回来》)

    虽然这只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与儿女告别的一个剪影,却也真切地反映了目前中国一些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是生活之树的一段苦枝,由于缺乏根的滋育,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了他们的身心问题日趋严重,业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

    尽管近年来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日渐提升,许多慈善组织和慈善家慷慨解囊,通过各种方式为他们捐钱捐物。然而留守儿童问题绝不仅是一个“穷”字可以概括,还有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照,这点甚至超过了物质上的扶贫。

    笔者也接触过一些在外打工者,他们将孩子留在老家,自己外出挣钱。开始常以为他们是因为生活所迫才来城里打工,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家底并非单薄,有的甚至已在县城拥有两套房产。他们的想法却是在城里继续打拼下去,目的是要让孩子吃好穿好,不能比别的孩子更差。很多父母出于某种固定的观念或生活的惯性,以为在外打拼是为了家、为了孩子。给孩子挣到充足的生活费就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而这就是精神上“留守儿童”的成因。

    对于儿童而言,精神的留守更为可怕。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管教,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有社会学者认为,作为社会压力的最小,也是最后的承担者,留守儿童内心精神层面的诉求更加强烈。留守儿童问题的背后,实际上不仅是一个扶贫问题,也是一个“抚心”的问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二学生郭乐源原本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她深知留守儿童更需要什么。5年多来,她向自己的母校山东宁阳伏山镇白马小学共捐赠财物4万余元,用压岁钱、零花钱与打工收入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和书籍;捐赠自己的作品集《青春路上》和主编的文学社刊;到泰山脚下搜集石头,捐建奇石特色展室;与孩子们书信聊天,帮他们解决情感、心理上的困惑。

    郭乐源发起成立的宁阳县第一个助学公益组织——宁苏外助学志愿者联合会,带动了300余名志愿者展开助学活动。2016年,她携金融巨头吉姆·罗杰斯以及就读苏州外国语学校的金小羽共同捐建的“吉姆·罗杰斯留守儿童之家”正式落户白马小学,正在影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爱心人士,而被大家称作“爱心天使”的郭乐源本人也被评为陕西高校最美志愿者。

    一些地方早期的扶贫中,无论是扶贫还是扶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度尚显不够。多注重衡量收入的增长,对农民及其子女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关注不足。而郭乐源们的自发组织和行为,给时下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可行之路。

    社会学家指出,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所以,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不妨依靠驻村干部、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力量,在当地建立留守儿童中心,专注留守儿童事务,提高孩子们的福利水平。就是精准扶贫路上要带上留守儿童,以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在社会组织中,中华慈善总会的“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还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经济上,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社会上,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让城市更包容,慢慢地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家庭,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再抛家舍子来城市务工,留守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看来,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使福利纳入扶贫和城市化考核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开启了农村养老的新思路,突破了农村养老瓶颈问题,对广大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随着《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等相继出台,弥补了有关制度建设的短板,为到2017年年底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控范围提供了有力保障。

    郭 嘉 本报记者 李济慈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