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如何让1+1+1>3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553次 更新时间:2017-02-22 21:13:53 |
●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京津冀区域教育布局,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特别是河北省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三地整体和功能定位的实现。 ●缺乏整体谋划和对各高校的统筹指导,落实合作协议不够有力,协议和行业、企业、产业的结合度还比较低,难以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等,都是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去三年,京津冀三地的教育协同在悄然发生变化: 去年9月1日,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开学。建校之初,学校周边5到10公里几乎没有任何建筑,荒凉一片。如今,学校已有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国际部,共计300名学生,教师队伍也是从全国各地招聘而来。学校开办一个学期以来,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周边部分区县,包括唐山市的很多家长都来了解情况。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正在建设。北京城市学院向顺义疏解,实现了北京东北郊区高校零的突破。北京电影学院等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也已启动,北京化工大学等中央高校新校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沙河、良乡高教园区配套逐步完善,正在为高校部分教育功能转移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身处北京市通州区的百姓也已欣喜地看到,北京二中、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理工附中等多所优质学校进驻通州区办学,这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加快完善的重要举措。 …… 以上种种,反映出过往三年京津冀三地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取得的实质进展。 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京津冀区域教育布局,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特别是河北省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三地整体功能定位的实现。 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真正推动三地协同合作,实现1+1+1>3,还需深入思考,大胆实践。 最终目标是提升百姓的实际获得 京津冀三地雾霾如何治理?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状况能否有效缓解,让出行变得更便利、快捷?对于三地百姓来说,这些问题是时刻困扰他们的大问题,也是亟待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们攻克的难题。 那么,能否发挥三地的优势,将三地最优秀的智力资源集合起来进行智力创新? 本着这样的考虑,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这个由河北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三校共建的创新联盟,将围绕交通、环境污染控制、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最重大、最迫切的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就在联盟成立当日,“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等框架协议正式签署。 与此同时,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组建了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北京工业大学、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组建了京津冀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高校联盟;北京电影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34所高校组建了京津冀高校新媒体联盟……“联盟就是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变一方努力为多方共同推进,从深层次推动三地的协同创新,解决重大现实需求,增加老百姓的实际获得。”有学者分析。 除了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之外,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有实质的进展。 如何让河北的孩子享受到同北京、天津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让河北整体师资力量水平尽快提升,与北京、天津的师资队伍能力持平或者相近……这是三地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对此介绍说:“北京市西城区已与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海淀区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政府间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与河北省廊坊市政府间联合成立了三区市教育联盟;北京‘数字学校’云课堂向天津和河北开放,京津冀三地中小学生可以共享北京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河北省唐山市接入北京数字学校平台系统,使全市1470所中小学,1.2万名教师及教研人员,近8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便是利用天津市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按照京津冀三地经济产业不同,对于职业教育人才资源需求不同,天津出资,输出品牌、资源和理念,来带动河北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说。 “河北省主要通过精准对接,提升协同发展项目,”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介绍,“一是广泛吸纳京津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充分利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挂牌分校、优质办学,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共享京津高等教育资源。四是启动千名校长赴津挂职学习机制,以此让河北省高等教育短板得到缓解。” 讲“协同”,关键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局限 这样一组数据耐人寻味: 浏览2015年京津冀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普通小学的经费投入,北京是河北省的3.52倍,普通初中的经费投入,北京是河北的4.23倍,普通高中为4.22倍,中职学校北京为河北的2.87倍,而普通高校为4.44倍…… “必须看到,三地教育协同创新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比如,三地公共教育资源差距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河北的基础相对薄弱,国民受教育年限河北省落后京津两到三年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介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也曾谈道,就三地整体情况来看,“北京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地,天津也在紧跟,河北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京津冀三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不相当,是三地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与此同时,“缺乏整体谋划和对各高校的统筹指导,落实合作协议不够有力,协议和行业、企业、产业的结合度还比较低,难以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等,都是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刘教民谈道。 “教师的编制指标要进一步明确,是否纳入河北的编制要尽快确定。还有教材的问题,因为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使用的是景山学校的自编教材,但是教材尚未被河北省教育厅列入书目,这都是需要协调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日前于河北廊坊召开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上,景山教育集团理事长范禄燕专门提到。 如果说,京津冀的教育协同发展是一块“试验田”的话,“试验田”就一定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限制,从国家层面建立起三地统一的管理体制、监督评价体制。对此,河北经贸大学党委书记董兆伟认为,“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关键看落实。” 持续发力,推动协同发展需打好“组合拳” 面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与挑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是当下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关注并思考的问题。 对此,郭春鸣认为,需要扎实推进教育专项规划工作、有序推进北京教育资源的疏解、发挥教育系统专家学者优势,对前瞻性问题布局调整,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事项,以此形成工作合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还是优化教育的布局,提升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刘宇辉谈道,“要让公共服务普惠京津冀整个地区,使三地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令人欣喜的是,跨省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科共建……这些很多学生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不久之后,在京津冀三地之间或将成为现实。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发布,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也签署了《关于开展教育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未来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蓝图日渐清晰。 教育领域非首都功能疏解合作项目、京津冀基础教育合作项目、京津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等都将大力推进,“三省市将共同探索完善高校搬迁、建立分校、合作办学等机制,加强疏解承接地教育合作,研究提出疏解学校新校区建设及运行资金、建设用地、教师工作生活、学生学籍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机制。”北京市教委委员张永凯介绍,“同时支持北京市教育资源在河北廊坊北三县创新机制建设优质学校。重点推进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引导北京、天津优质中小学与河北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河北地区而言,还将专门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即建设一所高职院校、21个教师培训基地、百余对合作学校,实施千人交流合作项目等,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领域对河北省张、承、保三市及21个贫困县进行对口帮扶。 “破解难题是要逐步进行的,需要各方在创新、提高质量和难题突破上共同努力,做好协同,这也是我们未来在教育协同发展上的主要方向。”刘教民表示。 (赵婷玉 吕 端参与采访)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