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融合·美好”:大龄自闭症群体需更多关注和扶持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55次 更新时间:2017-04-04 19:09:51 |
2017年4月2日是第十届“世界自闭症日” (又称“世界孤独症日”),致力于关注自闭症(孤独症)孩子成长的“爱在蓝天下”公益活动也迎来了十周年纪念日。为感谢多年以来一直关爱自闭症群体的社会各届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促进人们对自闭症患者尤其是大龄自闭症群体的关注和扶持,同时探讨大龄自闭症群体的庇护性就业可行性和托养安置问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自闭症儿童救助基金、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4月2日-4月5日联合主办“世界孤独症日十年盛典”以及“爱在蓝天下十周年艺术展”公益活动。 当天,出席活动的领导有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中国残联副主席鲁勇、中国残联副主席黄悦勤,民政部原副部长刘光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北大六院院长陆林,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会长贾美香等。 本次活动以关注大龄自闭症群体出路为主题,精心设置了艺术衍生品展、就业成果展、十周年回顾、尖峰对话、颁奖等环节。此次活动由央视主持人于胜春担任主持,并特别邀请到伦敦奥运会花剑冠军雷声和超模陈碧舸出席,与现场嘉宾一同呼吁社会用爱心和耐心点亮“来自星星的孩子”。 “星光益彩”艺术衍生品展,将自闭症人士的优秀绘画作品与服装服饰等艺术元素相结合,展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衍生品,使现场嘉宾直观感受到自闭症孩子们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而最呼应本次活动主题的“大龄自闭症就业培训成果展”,以现场烘焙展示的形式,全方位展出自闭症群体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状况,以及形式多样的残疾人就业帮扶计划。奥运冠军雷声和超模陈碧舸也将挽起衣袖,亲自动手,同大龄自闭症患者一同完成烘焙作品。
除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展示,活动开场顾秀莲大姐与自闭症青年画家陈萌亲切互动,重现十年前的感动瞬间;远在加拿大的杨晓玲大夫是中国儿童精神科领域第一批权威专家,她与她二十多年前确诊的患者隔空对话;尖峰对话环节,邀请了三位重量级嘉宾从不同角度讨论大龄自闭症群体的出路问题,对大龄自闭症群体的庇护性就业及安置托养给予扶持和推动,其中,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指出:作为社会组织,基金会主要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各阶层间的关系,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还有励志家长毕魁彪讲述环节,一位父亲用自闭症女儿的名字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用另一种形式帮女儿圆梦,同时也呼吁更多人关注自闭症群体的未来。
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爱心机构及爱心人士表彰环节,感谢包括阿里巴巴公益等在内的多家爱心机构,这些爱心机构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他们都以各自的资源和渠道为自闭症群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没有明确病因的发育障碍类疾病,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V)将其核心症状归结为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这类疾病的总称。根据新的诊断标准,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发病率在1%左右,中国目前还缺乏官方的统计报告,有学者估算,中国的自闭症患者实际数量可能达到上千万,“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还将进一步推高自闭症发病率上升的风险。由于我国自闭症群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健全,特惠性政策缺位或覆盖面窄,规模庞大的自闭症群体特别是大龄自闭症人群的劳动就业和成年托养基本仍处于空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杨晓玲教授等国内第一批精神疾病权威专家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大多已过了而立之年。以中国第一例自闭症患者王巍为例,1978年,9岁的王巍被北大六院的杨晓玲大夫确诊为患有自闭症。如今,他已近五十知天命的年龄,父亲不久前去世,母亲罹患癌症,多次化疗。王巍的未来是母亲最忧虑的问题,而这样的境遇无疑会是大部分自闭症患者的家庭都将面临的现实。大龄自闭症群体的托养安置和庇护性就业问题,亟待引起政府和社会各届的高度重视。 有研究表明,一些自闭症人群有比普通人群更强的能力,例如:图案识别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他们对细节的关注能力也比普通人群更强。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权威贾美香教授曾说过,自闭症患者的职业康复和托养安置是生命全程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其生命历程。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