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侨”背景下的江门慈善群像 老一代言传身教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51次 更新时间:2017-05-03 01:04:05

中国侨网

  爱心榜样

  溯源 “老一代”言传身教

  “江门的慈善文化有一定的历史积累。江门是侨乡,近代时海外乡亲就把这种观念带回来了。江门慈善观念的形成、最初很多慈善基金经费的来源,都跟‘侨’直接关联。”张国雄说。

  台山一中是这一现象的见证者。始建于1909年的台山一中,至今拥有不同时代风格相互映衬的校舍,从上世纪20年代加拿大华侨的助教,到本世纪海外乡亲的捐助,组成了一幅近代以来海外乡亲捐资助教的凝固的历史画卷。

  “五邑华侨在家乡举办慈善公益事业在改革开放时期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告诉记者。

  黄球、伍舜德、利国伟、吕志和、李文达、马观适、黄克兢、黄祖棠、陈经纶、陈国强……越来越多的五邑籍乡亲先后返乡,他们为家乡捐资捐物总值超过60亿港元。

  创建于1985年的五邑大学是矗立在侨乡大地上的另一座慈善纪念碑。1985年以来,五邑大学共接受超过1000位华人华侨和港澳乡亲、数十个社会团体捐建,总值达4.1亿多港元。其中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舜德先生,祖孙三代共捐资1800多万港元。

  2003年8月17日,伍舜德先生去世,遗体归葬家乡台山。由于伍先生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其倾注心血的五邑大学和五邑华侨广场,灵柩于8月27日下午在五邑大学北门和五邑华侨广场作短暂停留,举行告别仪式,然后才移归台山。

  这是怎样的一种故土情深?斯人虽去,精神长存。

  一件件,一幕幕,这些感人的故事,伴随着老一辈华侨对家乡深沉的爱,朴实的奉献,如春风化雨,渗入侨乡文化土壤,成为侨乡人的精神烙印,蕴育着江门慈善的根。

江门市昌兴关爱慈善会慰问老人。

江门市昌兴关爱慈善会慰问老人。

  传承 “新生代”接力慈善

  “江门这个地方民众对慈善的认识比较到位,大家都觉得做慈善是一种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其独特之处还体现在新老传承上,有老一代的,也有年轻一代的。”张国雄说。

  改革开放初期,以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鹤山雅图仕创始人冯学洪为代表的老一代五邑籍乡亲,在家乡兴办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造福家乡。

  “1979年,我25岁,爸爸第一次带我回家乡。”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广源回忆父亲冯学洪时说:“我非常感谢爸爸对我身体力行的教导。”

  他亲眼见到时任市委书记黎子流到香港与父亲商议筹建五邑大学:“听到建校初期要2—3亿元,我觉得是个天文数字。然而爸爸的回答更让我吃惊:好吧,我帮你联系一下乡亲,虽然钱比较多,但集腋成裘,这份工作我一定会全力去做。”多年后,冯广源对记者说:“这是我爸爸真真正正的现场答复,我记得非常清楚,我觉得我爸爸勇气可嘉。”

  由冯广源掌舵的鹤山雅图仕历年来捐资公益已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并获得2009年“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单位(企业)奖”。

  李锦记集团一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仅2011年,就分期捐资7650万元在新会兴建“李文达大桥”、“无限极大桥”及其它公益基础设施。李文达先生一门五杰,如今企业日常事务交由李惠民、李惠雄、李惠中、李惠森等第四代家族成员全权管理,惠泽故里。

  港澳江门籍新生代企业家也开始回报家乡。

  新会籍乡亲、有“矿业大王”之称的香港著名实业家黄炳均先生,曾两次荣获“中华慈善奖”,在其母李翠芳女士的影响下,2011年,他和夫人盛承慧女士在江门创立昌兴关爱基金。

  森基(江门)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江门同乡会创会会长、五邑慈善会荣誉会长萧德雄先生,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数千万元,2014年,他在江门投资的广东银葵医院奠基。“我之所以选择在江门创办广东银葵医院,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我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让江门父老乡亲感受到更多幸福,也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感动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江门籍企业家,回家乡成就一番事业,为家乡多作贡献。”萧德雄说。

  壮大 新老江门人共创爱心之城

  2009年9月9日成立的五邑慈善会是以企业家为主体的民间慈善机构,其会员构成颇具代表性。

  目前,五邑慈善会会长已经从初创时的24人发展到80多人。80多位会长中,老一代华侨、新生代侨胞、本土企业家、新江门人各占相当比例。

  发起成立五邑慈善会并任会长的蒋进是典型的新江门人,祖籍安徽。两位顾问,黄球和伍坚石是老一代香港同胞;三位捐款超过500万元的荣誉会长中,王大威是祖籍东北的新江门人,萧德雄是澳门同胞,李朝旺则是江门本土企业家。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五邑慈善会已成长为五邑侨乡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慈善机构之一。

  在江门,不管是江门人还是新江门人,老一代侨胞还是新生代同胞,或老或少,或显赫或普通,对他们而言,做慈善就如同呼吸一样正常。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或官方或民间的慈善组织,有各类慈善活动,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渠道奉献爱心。

  2015年6月8日,高新区10岁女孩全慧子在火灾中失去父母,全身60%严重烧伤。消息披露后,爱如潮水涌来,短短12天内,社会各界为全慧子捐款343万元。

  目前,五邑侨乡共有注册志愿者36万人,其中党员志愿者约3.6万人,党员基层志愿服务队907支,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长接近10万小时。爱通向慈善,慈善通向和谐,从而塑造了大爱、奉献的城市精神。

  “江门,已经形成了多主体参与的慈善格局。”张国雄说,在许多地方,一般是由政府主导做慈善,像江门这样,有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新老传承、江门人与新江门人一起做慈善,形成多主体的慈善格局,非常难得,这是未来慈善的发展方向。

  江门,就是这样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一座爱心之城。

  慈善组织

  一滴甘露,汇聚成河足以让荒漠变成绿洲;一个善举,点滴付出足以让黑暗迸发光明;一份爱心,携手共聚足以让现实放飞梦想。近年来,江门五邑的慈善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性慈善组织蓬勃崛起,众多慈善组织和机构满怀爱心与热情,集腋成裘,扶助弱势群体,行善为乐。

  据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科长伍岸明介绍,江门市本级、各市(区)级均已建立慈善会,蓬江区、江海区、台山市、鹤山市均已着力建立市(区)、镇(街)、村(居)三级慈善体系,全市建成慈善超市(含分点)10个,已实现各市(区)全覆盖。像江门市慈善会、五邑慈善会、昌兴关爱慈善会、维达慈善基金会、阳光慈善会,以及镇(街)慈善机构、村级助学基金会等等,都用心做慈善,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及时帮助,为慈善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一份贡献。

  五邑慈善会 走有江门特色的民间慈善之路

  慈善应该由官办转变为民办,这在慈善界已是主流的观点。2009年9月9日,代表着慈善方向的民间慈善组织——五邑慈善会正式成立,开创了“侨乡慈善新模式”。

  五邑慈善会的会员都是热心公益的五邑企业家和善长仁翁。他们中,既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慈善家;也有远道而来,扎根侨乡谋发展的“新五邑人”;更有客居港澳甚至海外,且依然心系乡里、热衷慈善的华人华侨。成立七载,五邑慈善会会员突破80人,五邑慈善基金增至8000多万元;累计完成慈善项目90多个,资助超过1.8万人次。

  对于五邑慈善会的发展,五邑慈善会会长蒋进认为,“首先,慈善会应多拓展慈善捐赠的方式和渠道,满足更多有意愿做慈善的企业家的定向慈善需求;其次,应在确保慈善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基金的运营管理水平,探索低风险、中收益的理财投资项目和模式。同时,在实现‘亿元基金’后,健全法人治理机构,通过购买国债、内部理财、股票投资、购买物业、发展慈善实业等渠道合理合法地管理五邑慈善基金,走出具有江门特色的民间慈善之路。”

  江门市昌兴关爱慈善会 身体力行传承大爱精神

  江门市昌兴关爱慈善会,是又一个善行五邑,帮扶弱势人群,用心做慈善的民间慈善组织。2011年7月,香港著名实业家黄炳均先生伉俪捐资创办了这一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理事们都是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人士,不要报酬,积极奉献爱心。

  江门市昌兴关爱慈善会会长、澳门江门同乡会副会长何秀玲说:“江门市昌兴关爱慈善会成立至今,一直身体力行传承大爱精神,主要是面向江门市困难群体实施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孤等援助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从2011年以来,黄炳均先生伉俪已向昌兴关爱慈善会捐款达9000多万元,受助对象达28万人次,援助公益项目近60宗。”

  对于如何看待慈善事业,何秀玲会长说,做慈善的方式不止是捐钱,而是多样化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用真心去关爱需要帮助的人,让大爱精神发扬光大,社会就会和谐稳定。昌兴关爱慈善会将按照黄炳均先生的要求秉承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继续用心将慈善事业做下去,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礼乐英南慈善联谊会 群策群力扎根基层慈善

  张国雄曾经点评说:“江门的慈善文化特点是群众基础好、慈善发展主体丰富,既有政府主导的、又有民间主导的,还有村主导的,形式很多。”

  说到村级的慈善组织,2013年9月就成立的礼乐英南慈善联谊会可谓佼佼者。英南慈善联谊会理事长胡日强告诉记者:“目前英南慈善会联谊会有会员27人,成员中有村的企业老板、热心人士、村干部。有什么大的活动我们都碰头开会,策划、组织、安排、落实。联谊会成员出钱出力,并带动了村民们热心捐钱。捐款全部用在慈善救助和扶持方面。我们联谊会的餐费、办公费均不从这里支出。”

  每年,礼乐英南慈善联谊会都在英南村开展一系列的慈善活动,包括重阳节长者聚餐、每月的长者生日会、“430学堂”、扶助弱势群体等,惠泽人群囊括英南村60岁以上的长者、各类贫困残疾人、儿童等。

  由于英南慈善联谊会是扎根基层的村级慈善组织,慰问人员和受助人员都是本村人,所以村民们对联谊会感到特别亲切、信任,也会多了一份热心和支持。胡日强说,“没有一种形式的感觉,有的是一个大家庭的感觉。”(文/梁绮桦 唐达 图/资料图片)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