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土地开出希望之花——驻村扶贫干部群像扫描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32次 更新时间:2017-05-18 20:56:09 |
脱贫攻坚涉及千家万户,经过努力,2013年至2016年,全国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00万人。成绩单后面,浸润着扶贫一线驻村干部的心血。近日,记者寻访河北、黑龙江、甘肃、安徽、新疆5地扶贫干部的足迹,展现他们的工作片段。虽是点滴记录,但可窥见扎根全国12.8万个贫困村里,扶贫干部的热血与奋斗。 河北驻村工作组:帮扶到群众心坎上 大森店村4户五保户、17户低保户,谁家有病人、收入来源有哪些、最渴盼什么……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把这些信息熟记在心。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位于两条山沟里,通过易地搬迁、建合作社等措施,2015年已整村脱贫。 2016年2月14日,大年初七。秦皇岛市科协的侯芳、佟计强、郑红山组成3人工作组进驻大森店,着重进行脱贫之后的巩固提升工作。 怕村民因病返贫,工作组联系医院来义诊;村民种果树缺技术,他们创办科普学校,邀专家来上课;五保户、低保户条件差,他们多次走访想对策…… 记者近日跟随工作组见到70岁的五保户鲍万胜,耳聋且腿疼,他甚至没有自己的房子,和叔伯兄弟一起住。他布满茧子的双手,因类风湿而导致骨节凸起,几乎丧失劳动能力。 “他们如同我们的父兄,看着他们的境况,心中揪疼。”侯芳说。工作组希望帮村里做强合作社、发展农家休闲游壮大集体经济,让村里有实力给五保户、低保户更多生活上的照顾,让他们感到更有依靠、更有温暖。 侯芳作为组长,扶贫期限是2年,满1年就能“撤”的佟计强、郑红山自愿留下来。工作组的日常工作包罗万象:调解纠纷、争取项目、巡山防火。 “只要看到山上冒烟,撒开腿就往那边跑,山上栽满果树,一把大火可能烧掉村民致富的希望。”佟计强说,防火这根弦一年四季都紧绷着。 安徽驻村第一书记:作村民脱贫的主心骨 “刚才向你反映的修路问题,如果没有眉目,你就别再来了!”安徽省石台县河口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朝阳入户走访刚开始,就被当地村民“将了一军”。 2014年,安徽省民委选派李朝阳来到河口村。这已是他任职的第二个贫困村。此前,他在淮南市杨镇回族村担任了两年“第一书记”。 刚来的时候,河口村432户,其中贫困户141户。村民如此“将他的军”,李朝阳认为,“群众这么说,说明他们苦怕了。” 经过努力,李朝阳带领村里争取到了安徽省民委机耕路项目,真把路给修通了,村民们服气了。 他获悉安徽省出台了关于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指导意见,立即为村民申请。有的老百姓根本不信:太阳光也能挣钱了?老百姓还能把电卖给国家?后来事实证明,申请到光伏项目的贫困户,每户每年有3000元收入。 短短两年,在他的帮助下,河口村先后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生态富硒茶种植合作社、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 61岁的马宏喜自从成为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第一批社员,“好像有了主心骨,感觉生活有了奔头”。他说:“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该发展什么,朝什么路子奔。” “几年的驻村扶贫经历,虽然也吃了一些苦,但很充实。”李朝阳在村里的任期将在2017年10月结束。他感到还有许多事情没做完,已主动向组织递交了再干一任、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请战书》。 新疆“访惠聚”工作队:相亲相爱一家人 “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只要常走动,一定会比亲戚还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恰哈乡恰哈村的村民亚森·加马力对驻村“访惠聚”工作队如此说。 今年,策勒县有130个“访惠聚”工作队共598人,进驻全县130个村(社区)。 3月初,9名来自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驻恰哈村的工作队队员全部到位。一上岗,他们就开始入户走访,结对子、认亲戚。 驻村队员与大家同学习、同劳动、同吃一锅饭,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致贫原因,定期开展帮扶活动。“每次见面,双方都感觉很亲切,亲戚越走越亲。”村民喀伊木·克热木说。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发现村里大部分“80后”“90后”不会讲汉语,外出务工受限,就组织开办双语夜校。“还有夫妻俩抱着3岁孩子一起来听课的。”工作队队长热甫卡迪江·黑力力说。 除了日常课程,夜校还讲述最新出台的法规和惠民政策。通过学习,很多青年学生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增强,有的还开始报名参加外出务工招考。 在这里,工作队没有周六日。恰哈村海拔2000多米,队长热甫卡迪江时有呼吸不畅,最终从鼻窦炎演变成哮喘,医生一再建议其住院,但他仍旧坚守岗位。 “工作队有时加班到早上7点,一夜未闭眼,白天继续干活。”队员原琦说,看到村民们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再苦再累都值。 黑龙江驻村第一书记:让村集体带动贫困户 在黑龙江省财政厅工作的马国泽,2015年被派到贫困村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做第一书记。 到村里后,他换上迷彩服和胶鞋,挨家挨户走访。“刚来时大家都不相信他,认为他一个书呆子来农村干啥,还不是拿谷子当韭菜。”林盛村70多岁的老党员龚万福说。 在马国泽的带领下,村里党员会开得多了,党的组织生活过起来了,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去年还发展了1名新党员。村民们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马国泽不但为村里拓宽了道路、装上路灯、修建大棚,还带来新的思想,带领老百姓调整种植结构。 林盛村目前有贫困户27户,基本上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他意识到要想让他们脱贫得依靠产业,就带领村民成立了呼兰河右岸谷物专业种植合作社,服务涵盖果蔬、禽蛋、杂粮等。 由于合作社种植的蔬菜是高端产品,不适合贫困户参与进来。他把村集体经济与贫困户打包,对合作社销售利润的10%提成,成立林盛村扶贫基金,专门用于贫困户脱贫。 在马国泽的带领下,林盛村成立千亩杂粮示范田,把贫困户的地收上来,采用地租加分红的模式,让贫困户带地入社享受扶贫基金,每个贫困户每亩增收1500元。 甘肃扶贫站站长:对接政策惠及每个贫困户 踏着羊和人共同踩出的山间小路,记者跟随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扶贫站站长孙斌,入贫困户家走访。 “上梁村和下梁村,是临洮县最贫困的地区,贫困发生率接近40%。”孙斌边说边走进上梁村低保户张国礼家。 79岁的张国礼拄着拐杖,儿媳妇因病去世后,儿子远赴青海打工,他带着9岁的小孙子和辍学的大孙女住在危房里。“上次去医院,有人建议我把寿衣先穿在里面,不知道哪一天人就没了。”老人说着眼里泛出泪光。 “这样的低保户,上梁村还有不少。他们或是因为疾病,或是因为老迈而丧失劳动能力。”孙斌说。 他扶贫的秘诀是:首先要精准识别,确定哪些人需要扶。其次是了解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贫困有共性原因,但肯定也有特殊原因,找准问题才能找对帮扶路子。” 确定帮扶措施后要严格执行。“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帮助贫困户对接享受国家、省级、市级的扶贫政策,争取不遗漏一个贫困户。然后利用政策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孙斌表示,精准脱贫的推进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而这就要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发展适宜富民产业,给当地村民提供获得稳定收入的机会。(执笔记者李亚红;参与采写记者:姜磊、李坤晟、张彬、邹乐)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