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0年]从个体到国家,高考改变了什么?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528次 更新时间:2017-05-31 18:54:16 |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确确实实撬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影响极深远,不仅仅是对考试制度的恢复,更重要的是抓住了一个重要的把手,用一个杠杆撬动整个社会变局。抓住这样一个把手,恰恰带动了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使人才向上流动。 2010年我国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中国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件事情更为重要,是我们整个制造业的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到工业文明的阶段。据1977年到2016年的统计,我国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我们的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1.9年,这就是我们40年来整体的发展过程。没有高考,就没有我们今天发展的这个阶段,特别是我们国家是一个考试制度的故乡,是一个考试历史悠久的大国,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考运与国运紧紧相连。考试制度改革是时代的反应,与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今我们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围绕现代化的目标,教育改革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全局之一。站在教育的角度上,对教育改革要有全局意识,我们要站在全国的角度、国家意识以及国家价值的角度,考虑教育发展,到底教育要干什么? 40年来,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40%。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时,我们的高考录取率不足4%,560万人参加考试,最后录取20万多一点。现在高校的录取率很高,这就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反思,要对我们的考试制度进行再认识。什么是考试?当要区分一类人的时候,考试标准有吗?什么是好的考试?用什么管理标准?考出人家的优点和特长的才是好的考试。因此,要改造考试,要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做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我们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下越过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经济总量可以用三四十年达到世界第二,工业发展达到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在认识方面确实不足。教育到底是什么?现代教育的出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把这两个衔接起来是最好的诠释。为什么工业革命产生在英国、欧洲?实际上他们抓住了这样一个机遇,形成了现代教育,我们现在也遇到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正视考试制度的问题。 问题表现在:一、制度设计的缺憾。我们考试都是建立在绝大多数人都不成功的基础上,现在大众普及阶段的衡量标准是能否考上名牌大学。如果我们的考试都是建立在绝大多数人不成功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考试是好还是坏?人才是一棵大树,因此才有我们2020年发展纲要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一把尺子衡量人。多一把尺子才能多一批人才,用考试的结果代替评价的结果,来说明考试选拔维度只有一个,而更多维度才能反映孩子全貌,我们现在没有。 三、教育的最大浪费不是硬件,而是数据浪费。我们已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考生背后的海量数据要充分利用起来,我们试想,每次考试后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张成绩单,而是根据各科的分数综合分析个人的性向、潜能、胜任力、思维模式等,那会给孩子带来什么?2011年我们也做了一次试点,在云南、海南给每位孩子提供成绩报告单,告诉他今天考了什么,你考的哪方面强,哪方面弱,最后给出一个综合雷达图,来表现个人综合能力等。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新一轮改革方案,高考改革方案是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在结构上也要进行调整。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数量增加引起质变,一种是质量变化引起质变。我们的人才培养要有结构,不是一味以分数为评价标准。因此提出给学生更多的录取渠道,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可能大家更关注怎么选课、怎么考、怎么招等问题。另一方面,文件中明确规定,改变现在的计分方式,要给学生成绩报告单,完善报告单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人才竞争是很难的。我们对于这个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在设计顶层方面,如果老基于分数面前人人公平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对国家、个人、社会、家庭等都是不公平的。明明是形象思维的人,你非要让他学抽象思维专业,他能学好吗?我们缺乏选择标准和机制,怎么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们要给学生、学校提供更多标准。 我记得做了一次调查“我们的状元在哪儿?”,结论都是一致的。因此才有马云所说的,“中国最好的大学不是清华北大,而是我的母校,因为她培养了我,如果我上清华北大,无非就是教书的。”他说的很极端,但是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我曾经见过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问他们招生看什么,他说我们着重看学生的激情,培养目标是他毕业后能够给社会带来多少个就业岗位。因此我们现在的调整结构,说是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另外,我们的考试方案中,提出各种高等教育要建学分制,建立交桥,打掉断头路。一个孩子毕业后上了中专,可能永远就是工人,技校永远不能升格了。每一个人永远都有不同的途径,社会要提供“使人人成才,人尽其才,以人为本”,使他有上升的通道,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渠道,而我们现在缺乏这种通道。这次高考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这些机制。同时也提出,要建立专业化的考试机构,考试要讲公平公正,要专业化考试。因此,提出加大评价制度改革。这种评价改革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离开学生的学习成绩,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管是学业成绩评价,还是综合素质评价、职业生涯评价,都离不开这些。因此,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好,实质上是两个组合体式辩证。我们还是要强调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立德树人,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 我们总结恢复高考40年,不仅仅是总结经验,更是打造未来。40年前恢复高考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今天的回顾是更好地展望未来、走向明天。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全面提升教育改革。(作者:戴家干,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