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燕子”离去,捐献器官救5人——记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内首位实现器官捐献的工作人员杨海燕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62次 更新时间:2017-07-02 19:03:50

 “燕子”离去,捐献器官救5人 记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内首位实现器官捐献的工作人员杨海燕

  ▲杨海燕(左)生前在邯郸市红十字会并不直接参与器官捐献与协调等工作。但她是个热心肠,自己的工作忙完后,经常到对门负责干细胞和器官捐献的办公室帮同事清点血样、处理捐献材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邯郸市磁县莲花南路1号杨新民家门口的房檐下,每逢春夏,都有燕子飞来,衔泥做窝,繁衍生息。今年也不例外。雨燕跨过大江大海,仿佛如约而至,而杨新民自家的海燕,却走了。

  杨新民的女儿杨海燕,因突发脑部疾病,于6月9日去世,年仅35岁。海燕生前在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也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她去世后,家人遵照她的生前遗愿,捐献了她的肝脏、一对肾脏和一双眼角膜。杨海燕是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内,首位实现器官捐献的工作人员。

  飞来横祸

  5月20日凌晨,向来健康的杨海燕,突然心口剧痛。家人紧急把她送到磁县中心医院,后又转到邯郸市中心医院。期间,她狂躁不已,一直叫渴,不停喝水,大量流汗,汗透了衣裤。继而呕吐,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从发病到失去意识,整个过程不到十小时。

  根据化验和CT,医生们排除了中毒的可能,经过与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网上会诊,判断杨海燕突发脑疝。5月23日,杨海燕被判定脑死亡。“即使抢救过来,可能是植物人,可能连植物人都不如。”医生从ICU走出来,把杨新民和海燕的丈夫尚双叫到办公室,让他们做好各方面准备。

  “医生啊,只要能救我的闺女,我们这个家,不惜任何代价,哪怕砸锅卖铁!我养一个大闺女、一个大学生、一个公务员……这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杨新民不肯放弃,“让孩子就这样走了,我于心不忍……”

  杨新民退休前,是一名造纸厂的工人,月收入不过千八百,连当年供女儿在河北农业大学念书,都相当吃力。尚双此前一直在外地工作。去年10月,杨海燕生了女儿后,小两口商量了一下,觉得杨海燕在红十字会的工作更为重要,尚双便辞职在家带孩子。

  海燕住一天ICU,连设备带用药的费用要一万多元,对任何家庭来说都不是小数目,更何况是杨海燕家。

  “老先生,这不是钱的问题……”医生向杨新民讲解病情的严峻。杨新民只求医生:“不管花多少钱,就算往里扔,我也扔!医院里能给她使的东西、能给她用的药,尽管给用!你们大胆地治!”杨新民让儿子杨海波买了两块毯子,爷儿俩在医院里打地铺守着,等待哪怕一线希望、一丝奇迹。

  杨海燕单位的同事,邯郸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天天都到医院来帮她的家人照看,还为她送来1万元现金救急。邯郸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王俊玲,几次帮忙联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内三甲医院的专家们来会诊。“我们什么都不想,只想尽一切的努力挽回她!”王俊玲告诉记者。

  连续十几天不间断地抢救,杨海燕的病情却仍持续恶化。一张接一张的病危通知书递到杨新民和尚双的手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该使的劲都使了,专家也会诊了。”医生劝杨新民,“真的没有办法了。别再往里扔钱了。活着的人,还要活啊!”

  眼瞅着,燕子的心脏,就要停跳了。家里人知道不得不接受现实了。这才想起来,燕子曾提起过的愿望——捐献器官。

  燕子的心愿

  尚双离开医院,到杨海燕工作的邯郸市红十字会,先跟她的同事、领导详述了海燕的病情,然后提到了捐献器官。

  “她经常跟我聊,单位管献血、捐献干细胞、捐献器官。她跟我说过好几次,将来也要捐献器官。”尚双对记者说,他当时只是佩服妻子对工作的热情,并没有想到,真有一天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杨新民和其他家人也到邯郸市红十字会来了。坐了半天,杨新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最后,只问了王俊玲一句话:“能不能让孩子实现她的愿望?”

  杨新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周末,女儿回娘家,跟爸妈哥嫂坐在一起包饺子时,聊到自己的工作,提到了器官捐献的事。“爸,等我百年之后,我也捐。”杨新民听着不乐意:“你哪里的百年之后?你爸爸我还没有百年之后呢!”女儿听了低头笑笑,不再说话。

  杨海燕在邯郸市红十字会并不直接参与器官捐献与协调等工作。她只是办公室的一名文员,协助同事们处理红十字会的行政工作。但她是个热心肠,自己的工作忙完,经常到对门负责干细胞和器官捐献的办公室帮同事张静清点血样、处理捐献材料。

  张静是邯郸市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协调员,经常边干活边和杨海燕讲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那些感人的器官捐献者和他们的家庭。杨海燕听完,跟张静说:“姐,到时候,我也捐!”“好啊!捐!咱都捐!”张静应和着。“可谁想到、谁想到她这么快就……”张静对记者说。

  “我做梦都没想到……燕子这么早就走……做梦都没想到!这时候跟我说了这个,我转不过那个弯。”杨海燕的哥哥杨海波告诉记者,正式签字决定捐献器官之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商量了一个小时。

  “我不是说不舍得,就是有点于心不忍!我割舍不下!”杨海波只比妹妹大一岁,从小呵护着妹妹长大,“燕子也不爱打扮,没穿过什么好衣服,没享过福。突然就要走了,再把她打开,捐了……”

  “一把火烧了也是浪费……”反而是杨新民给儿子做工作,“赶紧,去签字吧。你替我签。我心脏不好。她那里说恶化就恶化,她的心已经不能用了,万一都不能用了,咱就救不了人了。”尽管心如刀割,杨海波还是去医院签了字,了却妹妹的心愿。

  6月9日,杨海燕心脏停搏后,捐出了肝脏、一对肾脏和一双角膜。她的肝脏,当天就被移植到了一名本地的男性患者身上。她的一对肾脏,被运到天津,也已移植成功。她的一双角膜,使两个陌生人重见光明。

  “小气”的姑娘

  慷慨捐献器官的杨海燕,其实是一个“小气”的姑娘。

  上大学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杨海燕省吃俭用,靠奖学金、课余当家教,给自己挣生活费。有时,她甚至捡些饮料瓶子去卖。就这样,到毕业时,杨海燕还省出了900块给爸爸。杨新民不记得给女儿花过什么钱,只记得女儿自打工作后,一次次往家寄钱。

  “80后”姑娘们都爱美爱自拍,杨海燕的家里、朋友们的手机上,却连她的照片都没有几张,而且多数是合影。照片里,杨海燕总是穿着同样的几件衣裳,在人堆里腼腆地微笑。“她是个不起眼的姑娘。内向、不爱说话。”张静告诉记者。“永远就那么两件衣裳,翻过来调过去地穿。”王俊玲这个中年人都看不过去了,“我们这儿的同事里,数她穿得最普通。”

  杨海燕2014年到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之前,在磁县白土镇镇政府做过4年财务工作,同时担任白土镇三街村的包村干部。连三街村的村民都能看出来这个姑娘穿得省。经常因工作和杨海燕打交道的三街村村支书索新建对记者说:“这个妮儿不像其他大学生那样,穿着红的紫的那么时髦。她特别朴素。”

  白土镇位于邯郸市的西部山区,距离磁县县城40公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开车要将近3个钟头。不少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家都在县城里,开车往返。而杨海燕基本都住在镇上的宿舍里,只有周末才搭客车回县城里的家。宿舍条件不好,空调、暖气都没有,食堂也比较简陋。同在镇政府吃住的年轻人常到镇上去下馆子改善伙食,可杨海燕一次也没去过。

  她是连纸都不浪费一张的。杨海燕在白土镇负责的主要工作是“家电下乡”:登记村民们的家电购买情况并逐一发放补贴。她做得一丝不苟,有非常严谨的一套工作笔记,一笔一画整整齐齐把一整面都写满,翻过来背面接着用。后来她考到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也延续了这个习惯。在办公室做行政工作,经常需要做电话记录,她就把一些废弃文件叠整齐钉起来,用纸的背面做记录。

  刚到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时,杨海燕租的房子,条件不好,租金一个月只有两百块,距离单位也很远。即使如此,去年7月,邯郸连降暴雨,中下旬某天,红十字会附近积水已到大腿根。此时杨海燕已有8个月身孕,仍然坚持每天8点半准时来单位上班。整个孕期,她没请过一次假,直到临产前一天,王俊玲才收到她爱人交来的请假条。

  去年10月的一个下雨天,女儿蒙蒙出生,杨海燕的生活有了新的牵挂。之前,她为爸妈省;此后,她为孩子省。坐在杨海燕对面办公的渠子敬告诉记者,他们闲聊中得知,因为有了孩子,杨海燕正在努力攒首付,准备买房。而即使如此,单位组织的各种募捐中,杨海燕从没落过一次。

  杨海燕的女儿蒙蒙才刚8个月。如果不是妈妈出事,还在喝母乳。8个月的蒙蒙,还不懂事,改吃奶粉也照样开开心心的。杨海燕的爱人尚双告诉记者:“将来等女儿懂事了,找个合适的时间,我会把她妈妈的一点一滴告诉她。让她能为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感到自豪!”

  尚双也是个内向不爱说话的人,杨海燕突然去世后,他不仅剧烈地悲痛,而且有太多事情要处理,同时还要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即使如此,他还是不忘在忙乱中上网进行了登记,成为中国第94508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

  “以前闲聊时,她说将来如果可能,她会捐献器官。我那时就说:‘你要捐,我也捐!’现在她走了,捐献了器官,救了5个人。我也要向她学习,把她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尚双说。(记者尹平平、实习生马建东)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