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女生高碧涵:用镜头与爱心诠释美好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21次 更新时间:2017-07-17 18:59:24 |
初次见到高碧涵,是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一间小会议室里。18岁的她安静地坐在一边,做着演讲前的最后准备。 这次演讲的主题是“将爱心传递”,她要动员实验中学的学弟学妹们与她一起前往养老院、福利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与孩子,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演讲结束后,《慈善公益报》记者对高碧涵进行了采访。高碧涵不是一个健谈者,而她的专注与自信给了记者深刻的印象。这个外表柔和内心执着的女生,用自己认真的爱,一次次组织并参与慈善义举,不仅赢得了受助者的感恩,也赢得了社会的关注与赞誉。 今年3月,高碧涵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摄影展。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影展,它的举办地不在任何艺术或专业场所,而是设在北京市朝阳区东方综合养老院;它的拍摄对象全部都是养老院的住院老人;从筹备到展出,每一幅照片的冲印装裱、陈列摆放都是高碧涵亲力亲为,她要用这种方式完成对老人与自己内心的承诺。 提起这次影展,高碧涵说:“说是影展,不如说是给养老院爷爷奶奶们的一个礼物。他们才是主角,而我只是一个记录者、服务者。”
留住最好的笑容
高碧涵最初的想法是去养老院做些医疗护理方面的志愿服务,而到了东方综合养老院,她发现院方对老人们的照顾非常专业周到。高碧涵对记者说:“我看到老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都有专业人员照料。在健康护理方面,养老院里设置了医务室,有医生护士24小时值班;在文化娱乐方面,养老院里场所与设施齐全,老人们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看到这些,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细心的高碧涵发现,老人们平时很少照相,留下的旧照片也没有几张。受过摄影培训的高碧涵决定用自己的专长来填补老人们生活中的这块空白。 事情的开始并不那么顺利,“尴尬”成了高碧涵第一次拍照时的感受。她对记者回忆道:“起初我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去和爷爷奶奶交流。有趣的是爷爷奶奶也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镜头。” 高碧涵说,自己能够很快开展工作,家人对她的帮助非常重要。“妈妈和外婆跟老人们聊得很顺畅,她们陪老人唠家常,气氛一下变得轻松许多,而我就趁这个空当为老人抓拍。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我跟老人们开始熟悉起来,他们也逐渐喜欢上了我,拍照就变得自然顺利了。有的老奶奶还特意请我去给她拍照,换了好几身衣裳,摆出各种姿势,高兴得就像孩子一样。” 对高碧涵来说,当时并不曾想到一张照片的意义有多大,直到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我记得有一位老爷爷,我给他拍照时他显得格外开心,我答应他3天后就把照片送来。然而就在3天后,当我拿着照片回到养老院时,却得知爷爷已经过世。我看着他在照片里笑得开心的样子,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难过。我感到了生命的易逝,觉得非常遗憾。” 这次的“来不及”让高碧涵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我决定在这里举办一场摄影展,把老人们最真切、最幸福的笑容展示出来、保存下去。即便有一天他们衰老、健忘,而这些照片却能够留住他们所有的美好。”
一次特别的上海之旅
去养老院拍照,送照相馆洗印,再将照片送回养老院,很长一段时间,高碧涵都做着同样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她在养老院里遇到了正在散步的李寿芬奶奶,从此,她的善举增添了不同的含义。那天天气很热,高碧涵忘了带水,李奶奶便邀请她到自己屋里喝水小坐。 闲聊中,李奶奶告诉她自己在上海有一位兄长,早年间的战事与变故使他们长期失去联系。李奶奶最近一次与上海的亲人通话已经是2014年,那时她才知道哥哥身体不是很好。此后上海亲人更换了电话,她便再也没能联系到他们。随着自己一天天衰老,能再见一次哥哥已成为她心底最深的期望,而对于久居养老院的李奶奶来说,上海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我特别想帮助李奶奶实现这个愿望,”高碧涵对记者说,“在家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我终于查到了李奶奶哥哥的信息。但是很不幸,他在一年前已经去世。不过我想,李奶奶的亲戚还在,就算再看不到她的哥哥,我仍然可以找到她的家人,帮他们一家人建立联系。” 于是高碧涵打点行装,踏上了寻访李奶奶失联亲人的旅程。“我到了上海并拜访了这家人,拍了许多照片,带给了李奶奶,并用视频的方式让他们见了面。”高碧涵回忆说,第一次看到手机那头从未谋面的哥哥的家人,李奶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她先是哭了起来,然后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又笑了。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悲喜交加的情感。” 这次特别的经历让高碧涵感触颇深。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举动会对别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让她意识到,“我还可以做得更多。”
走进老人的内心
“有一次在养老院,一位爷爷向我借电话,想要跟他的孩子说说话。电话一接通爷爷就哭了,一边哭一边问电话那边的孩子明天能不能来看他,他非常想念家人。孩子说自己很忙,明天不能过来。过了一会儿爷爷又问孩子,明天能不能过来看他……。那一刻我就在想,我能做得实在太少了。” 这件事让高碧涵感到深深的无奈。怎样才能让老人不再觉得孤独?怎样才能为他们带来更多快乐?怎样才能更好地抚慰老人们寂寞的内心?这些问题一直都在高碧涵心中盘桓。 “在跟老人们聊天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每个老人都有自己很精彩的故事。有的曾是勇敢的军人,有的曾在大学教书,有的从事过生物工程方面的工作,也是很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高碧涵告诉记者,有一位老人曾对她说,“老人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人。”这句话让她思考了很久,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她下决心再迈出一步。“那就由我来做这件事吧,只要老人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经历,我就可以做一个聆听者,一个记录者。” 高碧涵说:“照片只能记录他们的现在,而我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故事,走访老人曾经工作的地方,拜访老人曾经的同事、朋友,帮他们找回美好的记忆。这就是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我要将他们逝去的岁月带回来,让他们看到青春的自己。”
家人眼里的高碧涵
在高碧涵的身边,始终都有一双关注的目光,其间透露着难以掩饰的关爱与欣慰。对于高碧涵的母亲来说,每每看到女儿的成长,都会令她倍感幸福。当记者感叹她为女儿忙前忙后的付出时,她说:“我是想把和女儿相处的每一分钟过足过好,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回忆来填补之后更长时间的离别。” 高碧涵无疑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身边的人常常羡慕地向碧涵妈妈询问孩子的“教育方法”。碧涵妈妈说:“跟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用行动来引导她、支持她。”碧涵小时候,妈妈与外婆便常带着她去养老院看望老人,俨然已成她家的“传统”。如今也是一样,只是角色有了转换,成了碧涵带着她们来到这里。 碧涵妈妈说:“当初就是希望她能学会尊重与理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都能对老人怀着一份尊爱之心。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学会尊重老人、帮助老人。这是做人的一个前提。要先做人,后成才。” 碧涵的外婆是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在对碧涵的培养上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也耗费了很多心血。她对记者谈到了不同的教育对碧涵成长的影响。首先是家庭教育。碧涵从小便受到了尊重长辈、互敬互爱的家教。爱虽珍贵却并不“昂贵”,哪怕是点滴的表达、简短的问候都能使家人感受到彼此的关爱。 外婆说:“北师大实验中学给了碧涵很好的学校教育,碧涵很喜欢这里的教育氛围以及师生之间的友谊。这也是她被多家名校录取后依然选择了实验中学的缘故。”后来,为了去到更大的平台,开拓更广的视野,碧涵只身来到美国,进入了鲁米斯查菲高中。外婆说:“美国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指向性强,强调‘要做最好的自己’,‘为周围的人带来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独立与完整的人格十分有益。在美国,碧涵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区慈善活动,比如在温莎老年中心做志愿者。她还参加了赴中美洲国家伯利兹的医疗志愿者行动,为当地贫困者实施医疗救助。这些社会活动对碧涵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碧涵外婆说:“9年级春假时,碧涵回国到京郊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做义教。她不仅授课、为学校做数学教案,还用自己的积蓄为学校添置了10套桌椅。10年级时,碧涵在东方养老院举办了摄影展。从此,不论寒暑假,她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到这里,为老人奉献爱心。” 高碧涵的动机很单纯,正如她自己所说,“看到老人们的生活太枯燥,我就想为他们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她用行动证明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又往往为人忽视的道理:慈善其实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人的身边。
将爱心接力下去
6月29日,高碧涵再次回到实验中学,为同学们做了这次特殊的演讲。 “对我来说,实验中学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每次假期我都会回到这里,跟老师同学们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高碧涵对记者说。今年是高碧涵曾经的同学们的“高考年”,这些熟悉的伙伴即将离开校园,各奔东西。“当校园里熟悉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我就想带着更多的学弟学妹去到养老院,将这份爱心、这份亲情传递下去,把这个‘家’留住。” 7月6日,一个普通的周四,高碧涵和外婆、母亲以及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如约来到东方综合养老院,看望那些她所想念、也格外想念着她的老人们。高碧涵和同学们带来了蛋糕和水果,还有她为老人们拍摄的百十幅照片。她们将照片装入画框,一屋屋地走,一幅幅地送给属于它们的主人。 负责接待他们的东方养老院办公室主任韩旭女士对记者说:“碧涵是我见过的最有爱心的孩子。也算是一种缘分,她第一次来养老院就是我接待的。后来我们还有过很多合作,包括举办她的摄影展。老人都非常喜欢她,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是极大的支持与鼓舞。我要特别感谢碧涵和同学们的付出,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李 馨 李希金)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