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超级“学霸合唱团”唱哭无数网友 平均年龄超72岁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52次 更新时间:2017-07-26 18:52:52 |
有科学家有大飞机设计师 也有“两弹一星”将军 平均年龄72.3岁 主唱双目失明仍坚持苦练
“学霸”合唱团,前排右一为程不时,拿话筒者为刘西拉。图/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提供
张利兴和妻子朱凤蓉。图/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提供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一群平均年龄72.3岁的老人含着热泪,在央视的舞台上唱响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我爱你中国》,节目一经播出,便引来无数网友动容落泪。 一个月过后,这群七旬老人的合唱视频仍在网上被热传,丝毫没有“退烧”的意思,甚至有不少机构准备邀请这个老年合唱团演出。合唱团本名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为其成员都是“学霸”。他们中,有在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50年的将军,有中国第一代大飞机的设计师,还有享誉中外的学者。 这个感人至深的“学霸”合唱团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近日采访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团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西拉等人。 今年3月,央视栏目组来上海挑选节目,经上海交大的推荐,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栏目组面前。每个星期六下午,他们都会集聚到一起练歌,有的拉小提琴,有的弹琵琶,有的唱美声。这就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 最长87岁有人双目失明 当这些爷爷奶奶在电视上一开口,网友着实吃了一惊,这俨然是一个专业的合唱团。领唱、和声、大小提琴、钢琴伴奏,乐队指挥,一应俱全。男士黑色西装、女士白色长裙,堪称惊艳。满头华发的老人们一首声情并茂的《我爱你中国》,颇有几分专业水准。 73岁的黄雅岚是合唱团领唱,在团里,大家都称呼她“小妹妹”。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纵情高歌的她已经双目失明,她看不到眼前的话筒,需要用手握住才能感受与话筒的距离。大学期间,她是清华大学中长跑队的一员,加入合唱团后,她专门学习了美声唱法,现在成了合唱团里当之无愧的主唱。为了当好领唱,除了苦练,她还请了专门的声乐老师来指导。 87岁的程不时是艺术团最年长的成员,他1951年毕业,既是1958年中国设计第一架飞机时的总体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还是C919的专家组成员。 77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刘西拉教授是合唱团的团长。他说,他们那一代人,对祖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当时年轻人的信条就是服从祖国需要,组织分配到哪里就去哪里工作,如果跟组织提条件,挑三拣四,是很羞耻的事。 没想到会意外走红 “我也没想到一首歌竟然把我们合唱团唱火了。”刘西拉笑着说,最近天天都有记者采访他。 刘西拉说,合唱团主要是为兴趣相投的校友提供一个聚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合唱团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一部分,艺术团还有其他分支,比如钢琴、民乐、舞蹈团等,只不过合唱难度看起来相对较小,更接地气,所以报名的人也比较多。一开始,有100多人报名,其中包括一些刚刚毕业还不到10年的年轻校友。到2010年时,人数达到顶峰,差不多有200人。但年轻团员们“上有老、下有小”,合唱团却有固定时间排练。经过一段时间,能够抽出时间来排练的,就只剩下这批退休了的老校友。 不过,合唱团一开始筹备时却是“一无所有”。没有场地、经费、设备、培训老师。通过多方努力,合唱团有了经费来源,日常排练有了保障。伴奏方面,钢琴伴奏由刘西拉的老伴陈陈担任,其他乐器的伴奏也都请了有才艺的团员兼任,刘西拉还定期请声乐老师来上声乐课,提高队员们的理论水平,合唱团就这样走上了正轨。 合唱团虽然都是70多岁的老人,但这些爷爷、奶奶年轻时都是清华才子,基本上一点就通。 这是我们对祖国说的话 即便如此,刘西拉有时也不得不对老人们“吹胡子瞪眼”。刘西拉说,老人们虽然岁数大,但到了团里就是团员,要守纪律,否则,什么曲子都唱不成。“有时太吵闹,我大喊一声‘安静’没用,只好叫一声‘爷爷奶奶们’”,他们才反应过来,“原来说我呢。”近10年过去了,合唱团的人员非常稳定,有增无减。 对“学霸”之称,刘西拉并不赞同。说到团员们的共同特点,他觉得是“奉献”。《我爱你中国》一经播出,就成了一颗“催泪弹”,火遍网络。刘西拉说,他并不感到意外,“这首歌代表了我们的心声,代表了我们要对祖国说的话。” 在刘西拉看来,网友们之所以被感动落泪,不是因为水平高,而是被这群老人饱含热泪的演唱所感染,被他们对祖国的一腔热爱所感动了,被他们身上的时代气息所震撼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亲历了祖国从贫弱到强盛的全过程,这种对祖国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 最年长团员程不时:中国首架大飞机设计师 今年87岁的程不时是合唱团最年长的成员,但他精气神十足,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他嗓门挺大,普通话标准,抑扬顿挫,早在读大学那会儿,他就是清华合唱团的主力,得知清华大学在上海有个老年合唱团后,就欣然加入。 程不时出生于1930年,他告诉本报记者,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日寇入侵,整天都有飞机在头顶上盘旋。有一次,几位老乡就因为没有来得及躲进防空洞,被炸弹炸死。“我亲眼看见了日寇的飞机炸死我们的同胞。当时我就立志,一定要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来。” 1951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8年新中国设计第一架飞机时,不到30岁的程不时参与了总体设计。之后他曾任上海飞机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我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整个历程。” 程不时于1971年被调往上海参加“运10”飞机设计,成功研制“运10”。程不时夫妻二人都有贡献,在我国航空界传为佳话。程不时负责总体设计,任副总设计师;妻子贺亚兮则参与了机尾罩、雷达罩等复合材料部件的设计。“‘运10’首飞时,整个机场人山人海,所有人无不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程不时说。 2017年5月,中国商用大飞机C919首飞,程不时也出现在现场。看着大飞机一飞冲天,87岁的程老忍不住热泪盈眶。如今,每个周末,程不时都会准时参加合唱队的排练,“跟校友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又年轻了。” 将军夫妇:“两弹一星”功臣隐身50载 艺术团里还有一对将军夫妇,他们把自己称作中国核试验基地的老兵,那就是张利兴、朱凤蓉夫妇。两位将军都是“两弹一星”功臣,投身中国核事业50余年。 1965年,张利兴从清华大学毕业,投入国家核试验事业。张利兴记得,自己初到基地是在夏天,但当时却寒冷无比,晚上甚至要穿棉袄。而当时对保密要求很高,所有的人去了基地,都不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与原子弹和氢弹相关的工作。基地同外面不通车,所有人进来都要由专门的火车送过来。 当地就连日常饮水也是大问题。当地河里的水又咸又苦,并且还有很多沙子,刚到基地的人喝了这种水做的饭就水土不服,经常拉肚子。无奈之下,大家只好在河边挖一个大水池,把水引到池子里,然后再引到一个水塔里,经过沉淀、过滤后再喝。在基地,吃上蔬菜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冬天,天气太干燥太冷,送来的蔬菜没过几天就被风干成了菜干。夏天,天气酷热,当时也没有冰箱保鲜,送来的蔬菜吃了几天全都烂掉了。 妻子朱凤蓉也对在基地的峥嵘岁月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由于基地与世隔绝,当时能吃上的蔬菜基本上是老三样——白菜、萝卜和土豆。小孩出生之后,她担心孩子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会营养不良,让一个朋友从上海带了十几个鸡蛋过来。他们把鸡蛋放在棉帽里,塞上棉花,外面包上油布之后放到温水里。“不久之后,一窝小鸡就孵出来了。终于有鸡蛋吃了,当时可真是大大改善了生活啊。”(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宋昕航)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