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 怎么教才科学?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03次 更新时间:2017-08-20 17:58:15 |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2017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将增设科学课,并将其作为基础性课程。2001年,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沿用了半个世纪的小学“自然”课更名为“科学”,起始年级也从一年级变为三年级。如今科学课为什么又重回一年级?新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针对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科学课要怎么教?专业师资匮乏的难题应如何解决?
在小学低年级段开设科学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为初高年级课程的深入学习打基础。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现状 孩子越大对科学兴趣越淡 北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刘颖曾用一道探索性问答题难住了学生,“答案不是书本上现有的知识,但类似的思路曾讲过多次。几乎所有学生都只是照搬课本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讨论,压根没想过去设计实验探究。” 刘颖认为,探索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真正产生兴趣,遇到问题才会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而在现实中,中国孩子的科学兴趣状况却令人担忧。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发布的“中小学生科学兴趣状况调查的五个主要发现”显示,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降低。 曾在小学从事多年科学课教学、现为东城区科学教研员的路虹剑也从儿子身上看到了这一问题,“幼儿园时,他会兴致勃勃地举起小拳头模拟地球和太阳,给我解释为什么太阳会每天东升西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提的科学问题却越来越少,对科学兴趣也越来越淡。” 在教育界人士看来,科学教育长期沦为“副科”、师资匮乏、课程标准陈旧、科学教育方式不接地气等都是导致学生科学兴趣下降、科学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此次科学课重回一年级、并且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或将有助于解决上述困境。
对策 越早介入越易种下科学种子 记者发现,包括清华附小、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市崇文小学在内的部分学校已为低年级学生设计了科学课程和探索活动。 自去年起负责一、二年级科学课教学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龚长霞认为:“对低年级段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很有必要”。一方面,他们的好奇心强,对科学很感兴趣,“总有学生对我说,为什么每周只有一节科学课,每天都上多好呀”;另一方面,他们虽接触过很多科学知识,但仅从书本上获得,而不是来自于实验或生活经验,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也无法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年龄越小,对事物的好奇心越浓烈,兴趣越易培养。在孩子已具备一定知识和理解能力基础上,越早介入,越容易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刘颖相信,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与科学素质,将会为学生以后的自主教育打下基础,并有助于对初高中科学课程的深入学习。 崇文小学科学课程负责人万士林表示,此前,崇文小学与校外机构合作,为一、二年级学生开发了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学生每周学一点科学知识,做一个实验作品,如弹射小飞机、小肥皂等。增设专门的科学课使科学教育更系统规范,但学校原有的实验活动不会取消,而是重新调整校本课程,使两者有机结合。
■ 热点追问 教材 版本多,各区可按需选择 按照教育部规定,各编写出版单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现行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编一、二年级教材;审定通过的增编教材从2017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三至六年级使用现行教材。审定通过的增编教材包括河北人民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湘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等多个出版社的版本,各区可自由选择。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京主要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教科版、湘版。 在以往对教材的讨论中,需要教师讲授的知识比重过大,不够契合孩子认知特点是常被提及的问题。从反馈来看,增编的教材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调整。 据东城区科学教研员路虹剑介绍,今年东城用的是湘版教材,一年级教材的内容含量上来说要少一些、浅一些,但活动性却加强了,“如一节课以一个活动贯穿,让学生充分展开观察,互相交流讨论;而不像以前,涉及较多步骤、要素,留给孩子的观察交流空间小。”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科学教研室主任彭香是湘版科学教材的主编,她表示,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或有差异,但均围绕科学课程标准编写,也照顾了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注重情景引入,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很多孩子喜欢看科普类的绘本,所以教材及活动手册会采用大量图片帮助孩子理解,还会建议学生用绘本形式记录实验或观察过程,激发兴趣。” 清华附小一、二年级学生即将使用的是教科版教材。龚长霞介绍说,实际教学内容会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整合与补充。“如一年级上册的测量问题,在数学课上也有涉及,希望能进行整合,节省课时来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相比于学习原理性知识,一、二年级科学课程更注重接触和体验。 教师 懂孩子,也要懂“科学” 按照教育部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实施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和难点。 科学课的老师不仅要理解儿童,自身也要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彭香说,有些教师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思维并没有明确认知,“不能一说科学就只想到科学知识。” 长久以来,专业师资匮乏一直是困扰科学教育开展的难题。一方面,虽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但与中小学科学教师的需求相比,数量还是太少。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培养方式与科学教师的专业要求存在差距。 彭香提到了一个细节,她曾与某校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交流,“我问学生,你们日常教学中采用科学探究式方法学习的比例有多少,学生的反馈不太乐观。”与之相对的是,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学科,探究活动将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 从小学的实际情况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北京各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情况、科学方面的师资储备和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具体安排差异较大,师资水平也有差别。 路虹剑表示,据以往的师资情况统计,东城区的科学老师3/4左右是专职,1/4是兼职,而兼职的老师中又多以科学课为主,同时兼任其他科目教学。从教师的背景看,部分是毕业于师范院校的科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这对于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有很大帮助,也算是专业对口。” 就低年级段的师资配备情况看,学校采用较多的做法是从3-6年级调老师教低年级的课程或者增加原有科学老师的课时数。 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校长李景艳表示,学校从前没有固定的科学教师,而是由三位老师共同负责3-6年级的科学、综合实践和信息技术三门课程,交叉进行讲授。一、二年级增设科学课后,学校计划将三位老师中的一位固定下来,专门负责科学课。万士林表示,学校原有四位科学教师负责3-6年级的科学教学,未来计划让他们轮流负责一、二年级的科学课教学。 此外,也有部分小学原本就自主开设了一、二年级科学课程,配备了专门的师资,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如清华附小等。 教学 趣味性强,但不是“看热闹” “动手做,玩中学,一、二年级不侧重原理性的东西,重在接触和体验。”在龚长霞的课程设计中,每节课都有动手环节,且占到整堂课的一半以上,包括实验、种植、绘画等。龚长霞认为,科学课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兴趣、接受能力和成长规律进行。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龚长霞会用生动的语言让孩子听得懂,能演示的就不空口说,以便孩子理解和记忆。比如,讲细菌繁殖,她会指定教室最中间的一个孩子为“最开始的细菌”,当她喊细菌时,中间的孩子站起来,喊菌落时,全班同学站起来。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加深孩子对细菌和菌落概念的理解。 万士林说,实验和情境式教学是崇文小学科学课经常采用的形式。以学习动物进食为例,老师会创设情境,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动物牙齿化石,与学生们一同讨论该动物是杂食性还是肉食性,在共同体验中学习知识。 万士林表示,对一、二年级学生也会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但是会降低难度,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不过分强调知识点教学。同时,老师会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问题,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等环节,匹配孩子的年龄特点。 对一、二年级的教学中要使用儿童的语言,注重趣味性,同时也要注意科学规范和标准用语,真正培养孩子的科学习惯,锻炼孩子的科学思维,而不是看热闹。 彭香说,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引发的只是学生表层的兴趣,并不能持久,重要的是挖掘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与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孩子对科学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一年级学生只要做实验就要做记录,如果不会写字就用图画或者拼音代替。但是记录一定不能夸张。到二年级,我会教孩子简单的思维导图。”龚长霞说。此外,在小组汇报环节,鼓励孩子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要求孩子在发言之初就亮明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一图看懂《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课程标准有几点显著变化: 课程性质 由科学启蒙课程改为基础性课程,强调科学课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 开课年级 科学课程的开课年级变为1-6年级,按照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阶段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原则上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课程内容 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 课程目标 将以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修订为“科学态度”,新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中,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学习评价 强调终结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并重,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活动。(记者 缪晨霞 冯倓秋)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