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校园公益创新的大讨论 大益爱心基金会“爱智美”校园公益创享营纪实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83次 更新时间:2017-08-24 19:03:05 |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 周围围 李晨华)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缺什么?校园公益究竟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成长?这是大益爱心基金会2015年转型升级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因爱相聚,创享公益。 为迎接大益爱心基金会成立十周年,由大益爱心基金会主办,勐海茶厂、大益庄园协办的“爱智美校园公益创享营”在云南勐海这座边陲小城举办。
参加大益爱心基金会“爱智美”校园公益创享营活动嘉宾合影。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围围摄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30余位校长名师,和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爱心益友近150人,与“中国女篮第一人”郑海霞、知名主持人杨锦麟现场助阵,大益集团总裁、大益爱心基金会理事长吴远之相聚一堂,共同围绕着校园公益展开大讨论。 一个“梧桐茶会——爱智美校长论坛”、一次破冰之旅、七次主题讲座、一次业务培训、一次茶山体验……五天的议程中,观点充分交锋、思想开放碰撞、经验得失分享、文化融合滋养,整个过程无微不至的满满爱心,无所不在的文化滋润,交织出了校园公益美好的画卷,也开启了校园公益创新的新征程。
“中国女篮第一人”郑海霞被聘为青年益工社011号导师。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围围摄 大益爱心基金会:“公益+时代”打造共同成长的公益生态 “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缺什么?校园公益究竟该怎么做?如何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成长? ”这是大益爱心基金会秘书长汪敏称之的“校园公益三问”。
大益爱心基金会秘书长汪敏分享对校园公益的思考。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围围摄 作为曾经参与青基会工作、第一批关注和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群体项目的公益人,她对公益有着特别的情愫;作为第一批清华公管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她对公益项目设计有着公共的使命;从受助人的需求出发,服务受助人的真实需求,是她对公益事业追求的价值理念。 8月16日的梧桐茶会——爱智美校长论坛上,汪敏率先出场、抛砖引玉。她从是否帮助过陌生人、是否捐过钱、是否做过义工三个指标的世界捐赠指数开题,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公益发展速度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公益捐赠情况对比,用详实的数据介绍了中国公益的现状。 面对不容乐观的公益环境,汪敏仍坚信地表示,中国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中国公益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和未来。她用专业的学识,多维度、全视角的透视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公益事业面临缺乏公众意识和社会价值观支撑的现实问题。她还从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和谐社会、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时代需求出发,阐述了校园公益的重要性。 她引用了习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认为引导青年做公益,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责任担当,更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形成健全向上、向善的人格品质。 为此,她提出“公益+时代”的大学公益构想,包括倡导大学生每年二十小时的公益服务时间;鼓励学校与学生共同参与,提升公益价值;整合公益资源、打造公益平台,逐渐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公益生态。 汪敏还总结了自己多年在高校项目的操作经验,介绍了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全新公益项目——青年益工社,包括益文化、益公益、益创业三大版块,旨在支持中国高校公益事业发展、公益人才培养,推动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帮助大学生发挥潜能、提升能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意识。 “青年益工社项目是为大学生定制的,我们希望与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一起来设计和完善这个项目,只要能推进校园公益事业,我们是全面开放的心态。”汪敏谦虚坦诚地表示。
梧桐茶会——爱智美校长论坛之公益三人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围围摄 为什么中国公益发展相比于发达国家落后?云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伏润民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自信地认为“中国自古有助人、感恩的传统,不应该出现公益事业落后的现象”,但对于千苍百孔的公益现状,伏润民实事求是地反思到,或许从西方公益事业发展的历程,可以有所启示。他讲述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固有的、不可调和地矛盾。为此,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三种解决方法,第一,政府制定正式到国家制度,对国民进行福利的改善。伏润民特别指出,“这个改善过程,比拟社会主义,但又不是社会主义的高福利社会制度”。高福利社会制度,虽然缓解了当时的矛盾,同时带来了今后乃至一百年、两百年都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效率低下,失业率上升。第二,传统的资本化或资本家实行社会化。这一项举措成功了,但受益者、受益的比例有限。第三,通过社会的力量,而非政府的力量,来帮助社会,关爱他人。这就是西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超过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已经形成了社会的风尚。 对于校园公益,伏润民认为,“当代大学生最缺乏吃苦耐劳、奉献精神以及作为社会一个分子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靠爱心、交流、接受、付出,去引导和培养。所以大学公益应该是爱,用爱去培养他们作为社会人的能力。” 他还表示,“奖学金是否是校园公益最好的方式?助学金是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爱。如果不是还有什么方式?我希望与大益爱心基金会一起去启动理论和实践探讨项目,寻找出校园公益的最佳方式。” 来自闽南理工学院院长、浙江省锦麟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潘世墨从自身30多年的教育实践,分享了自己对高校教育的感享。他表示“我所了解的中国教育行业,目前还没有高校把学生的公益时间列入考核体系,这是一间非常遗憾的事。我常听学生们谈起‘社会对我怎么样’,却很少讲‘我对社会怎么样’。而我认为大益做的公益事业就是从企业的角度去推动和弥补这一块的缺失。” 原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叶燎原则认为,“清华大学近百年来都在执行‘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规定、伊顿公学把一半的时间都安排给体育课,曾经‘发展体育 振兴中华’是一个时代的口号,然而我个人却非常担忧当代大学生的体质。今天我们国家篮球界的代表人物郑海霞女士也在现场,她已经成为了大益爱心基金的一名导师。希望在更多人的影响下,大益的公益事业能够关注到大学体育发展。” 原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枏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小黑板、小雨滴、小课桌、小百灵鸟、小蚂蚁”等公益项目。她认为,“小”的爱心传递“大”的能量,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做公益,是落实习总书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观世界、待他人、察自我,在公益服务中体悟社会责任,培养厚生益众的情怀。 王枏还表示,大益爱心基金会所倡导的校园公益,并用这种开放的心态支持校园公益,将会成为弘扬校园公益理念的一个范本。 公益大咖徐永光:公益的魂就是真、善、美
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做公益主题讲座。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围围摄 8月17日的公益主题讲座中,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解密了邓小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全过程。“当时小平同志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捐款,而没有直接用政府力量来做公益,才成就了希望工程。这也体现了公益的本质,公益慈善是个人自愿的行为。” 徐永光还分享了一个特殊的案例,一位死刑犯给希望工程捐款。“因为我不读书才走上犯罪的道理,我把自己的钱捐给希望工程 ,希望让孩子们上学,不要重蹈我的覆辙。”徐永光清楚地记得那位死刑犯捐钱时这样说到,他说从这个事例中可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位死刑犯的捐赠行为,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真,这也是公益的灵魂,真、善、美。” “我们做公益一定要守住公益的魂,这个魂就是真、善、美”徐永光再次郑重地复述到。 大学生:投身公益,投身基层,青年有责任也有义务
北京体育大学青年益工社社长邴子龙代表大学生发言。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围围摄 在8月16日举办的开营仪式上,北京体育大学青年益工社社长邴子龙代表大学生发言。他讲述了自己参加公益之后的思想和心理变化。2017年3月-7月,在大益爱心基金会的资助和帮助下,他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分别有女生节期间,在校园开展茶道讲座、女子防身术教程,最具影响力女生评选活动;周末时间,组织同学们北京郊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陪孩子们过周末;暑假期间,组织同学们去四川宜宾开展暑期支教。“看着孩子们求知欲的眼睛,我们倍感压力,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目光,我们特别满足,做公益服务是对我自己心灵上的满足,是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也是我对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现。” 邴子龙喜悦地讲述着自己的感想,“坦白的说,我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奖励,但我真的很满足,我得到的是别人看不到的,但我自己是最清楚的。在公益服务的日子里,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眼界得到了开拓,思想得到了升华。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大学生成为了有一定责任和担当的青年。” 8月18日,大益爱心茶室、青年益工社负责人的经验交流课上,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朱文超分享了自己参加创享营的收获和启发:“我们学校有贵州最美的樱花!看了大益的很多产品形态以后,我想也许我们也可以组织团队,以樱花为主题设计及开发一系列文化产品,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去运营。” 吴远之:把做公益这件事交还给学生 “做大学的公益要抱着一种成全的心态,不能从主导的角色出发去要求学生们做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们自觉完成公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公益让年轻人们‘因爱相聚’,产生互相影响的正能量。” 梧桐茶会——爱智美校长论坛上,大益集团总裁、大益爱心基金会理事长吴远之向各位校长、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校园公益理念。
大益集团总裁、大益爱心基金会理事长吴远之在爱智美校园公益创享营开营仪式上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围围摄 吴远之还透露了大益爱心基金会下一步全面升级爱心公益事业的打算,包括:把爱心茶室升级成为大益茶庭,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消费需求;在全国各地推动青年益工社项目,以大学社团的创新发展形式,让校园公益不再局限于茶;运用大益的研究所资源,为高校老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与高校人才更紧密结合,将大益的国际化进程与公益有机结合。 8月16日上午的开营仪式之后,参会的校长、老师、嘉宾成为了“营友”,一路同行,开展了一次“追寻勐海茶厂77年茶路”之旅,走进世界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加工示范厂——勐海茶厂,参观大益馆、生产车间等展示区,近距离了解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普洱茶加工工艺。 据了解,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成立十年来,已在全国援建42所大益希望学校,在近百所高校设立贫困学生奖学金、援建大益爱心茶室、成立茶道艺术团、开设大学茶道课程。2015年,大益爱心基金会步入公益3.0时代,在不局限于建设资金和物资捐赠通道,将着眼于公益项目的真正落地,构建可持续的公益生态模式。2016年以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已在全国(云南、广西、新疆、北京等地)一百多所高校成立“青年益工社”。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