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线上的公益性“绿皮慢火车”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04次 更新时间:2017-09-25 21:30:57 |
5634次列车抵达凉山普雄火车站。 刘忠俊 摄 中新网成都9月24日电 (记者 刘忠俊)9月下旬,记者登上开行近半个世纪的公益性“绿皮慢火车”,穿行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尽管列车上没有空调、餐车和卧铺,却以低廉的价格受到了沿线彝族同胞的喜爱。 “要想富,先修路。”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昆铁路四川境内运行的5633/5634次、5619/5620次列车,自1970年7月1日开通运营已有近半个世纪,该趟列车连接着四川乐山、雅安、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等地,全线有50多个车站,近600公里长。
列车已成为成昆铁路大凉山沿线彝族同胞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刘忠俊 摄 大凉山山区发展相对滞后,偏远山区山高路险,许多地方还没有公路,铁路便成了当地彝族同胞出行的唯一通道。“5633/5634次、5619/5620次列车,是成昆铁路线上四川境内最后的两列慢车之一。”普雄火车站站长袁宇银称,“绿皮慢火车”至今已运行了47年,票价仅25.5元,最低2元。“为了扶贫,这趟火车的票价一直就没调整。”袁宇银称。 18时05分,攀枝花至普雄的5634次列车抵达普雄火车站,站台上顿时热闹起来,外出采购生活物资的人们纷纷走下列车,拖着小车、背着背篓或提着大包小包有说有笑地走出了火车站。站台上做生意的商贩布尔伍且忙着从列车上往下搬运此趟采购的蔬菜、水果等物资,其从喜德或西昌进蔬菜和水果到普雄卖,一天能挣个7、80元。“坐火车只要2元钱,汽车就要20元,来回就是40多元,太贵了!”汉语不太流利的布尔伍且称,要不是有这趟火车,做生意赚的钱都要花在汽车路费上了,而且汽车不是天天有,下雪封路还不安全,火车虽慢点,但准时,从不停。
5633次列车抵达乐武火车站,站台上排满了准备上车的乘客。 刘忠俊 摄 “对于居住在大凉山的民众来说,这趟车是他们走出大山、维持生计的最好交通工具。”5633次列车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感叹,如果没有这趟慢车,也就没有今天的我。原来阿西阿呷小时候就是乘这趟列车去上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她已在这趟慢车线上服务了22年,并已成长为一名彝族列车长了。 阿西阿呷称,20多年来自己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当地彝族同胞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绿皮慢火车”把彝族同胞带出了大山,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投入,不管刮风下雨,或走2、3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或坐慢火车来回颠簸,也一定要送孩子去学校上学读书。 “现在,乘坐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周五、周日,列车上尽是扎堆的学生娃们。”阿西阿呷称,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乘火车的彝族孩子已成铁路线上的独特风景,“绿皮慢火车”也成为了孩子们上学的唯一便捷交通工具。
行走在火车站站台上的彝族同胞。 刘忠俊 摄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飘雪花,七月穿棉袄。”沙马拉达,这里海拔2242米,是成昆铁路线上的最高点,每年有长达4个月的冰雪天。当地600余户家庭靠沙马拉达火车站进出大山,这里也是成昆铁路线上条件最艰苦的小站之一。 30岁的薛东旭独自在沙马拉达站工作了4年,妻子带着仅4岁的孩子在峨眉。“愧疚,特别是每次回家看到孩子时。”薛东旭称,上次回家,临走时,让孩子给自己说再见,孩子一直不说。第二天妻子在电话中称:“孩子说‘是不是爸爸不要我了?’”。薛东旭称,听到这句话,自己的泪水控制不住留了下来。 薛东旭的外曾祖父郝鸿业,上世纪初跟随詹天佑,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虽然外曾祖父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但外曾祖父那辈人为国吃苦耐劳、不畏强暴的精神却在薛东旭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一直影响着他。 父亲薛泽文,是家里第二代成昆人,在西昌机务段担任了39年机车乘务员,直到退休。母亲郝玉辉,1976年到西昌农村当知青,1980年到西昌车辆段工作。“儿子薛东旭在铁路上工作了10个年头了,大姐和弟弟的孩子也在铁路上工作,接续父辈们的铁路事业。”母亲郝玉辉称。如今,作为第四代铁路人,第三代成昆人,坚守更像是薛东旭与生俱来的使命。 目前,中国境内还有81对慢车,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偏远贫困地区,这些“慢火车”继续着它的使命,见证着铁路沿线的发展变化,也助力沿线民众脱贫奔康。(完)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