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大格局逐步形成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62次 更新时间:2017-10-19 18:33:51 |
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公益报》记者日前从民政部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为特征的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慈善行为日益兴盛,慈善工作稳步推进,慈善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慈善组织蓬勃发展
近年来,慈善组织社会贡献度不断提高,正在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力量。尤其是随着《慈善法》的实施,将慈善组织确立为慈善事业的主要载体,激发了社会力量通过慈善组织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随着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工作的逐渐展开,慈善组织数量在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10月10日,全国社会组织总数达到75.6万个,其中认定和登记为慈善组织的2429个,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的606个。 这些慈善组织在脱贫攻坚、扶老助学、急难救助等方面开展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年受益人群超过1000万人次,捐赠金额持续增长;捐赠款物从一般资金、物资,扩展到有价证券、不动产和知识产权等;一些企业、个人捐赠股权设立的基金会,为慈善事业注入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慈善活动形式多样
近年来,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已经从传统的救灾救援、扶贫助残、尊老爱幼逐渐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体育等各个领域扩展,慈善组织开展的慈善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领域越来越广泛。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慈善组织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就地脱贫,为贫困人口送医送药,为贫困地区培养医护人员,改善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国际智库合作项目”宣布启动,中国的慈善组织开始探索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目前,中华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已经在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展了援助项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网络募捐成为慈善新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网络募捐成为公益慈善新模式,“互联网+慈善”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慈善生态。因其开放性、便捷性和低成本,动员了网民的广泛参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慈善法》施行1年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超过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虽然捐赠额度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但一些慈善组织来自于互联网的捐赠已经占到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以企业为捐赠主体的旧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网络募捐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既有移动互联网接通公众慈善热情的原因,也是慈善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为了顺应网络募捐的发展趋势,根据《慈善法》的授权,民政部指定了首批13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慈善组织提供信息发布服务,还组织制定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基本技术规范和基本管理规范,要求平台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同时加强审查甄别,通过设置求助上限等措施,切实维护捐赠人等慈善活动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与日俱增,网络的便捷与公众的日益高涨的慈善热情相互促进,让慈善事业更上一层楼。
慈善信息公开强化监督
信息公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手段,是接受监督的基础条件。慈善事业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公开透明度能否满足社会公众和捐赠人的需求。民政部贯彻落实《慈善法》第八章“信息公开”要求,开发了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今年9月初,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分布全国的慈善组织及各级民政部门统一使用该平台发布信息,为公众查询了解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项目、慈善信托提供了权威便捷的渠道。截至2017年10月10日,全国1676个慈善项目、1219个公开募捐方案全部在平台予以公开,进一步推动了公益慈善在阳光下运行,让慈善事业更公开透明、更具社会公信力,更能够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慈善是人们自愿参与、奉献爱心的崇高事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民政部将进一步发挥慈善组织作用,扩大慈善服务社会参与,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使慈善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人可为、无处不在的社会自觉行为,努力践行慈善精神、参与慈善发展、监督慈善运作,共同开创以法兴善、全民慈善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王学军)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