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处,画一个梦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32次 更新时间:2017-11-02 17:46:37 |
贵州毕节的来电 2017年9月17日,清华大学新学期开学前夜,新闻学院大二的学生周乐怡收到了一个来自贵州毕节的陌生来电,“乐乐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啊?”一通电话把周乐怡的思绪拉回了两个月前。暑假伊始,她加入了清华大学粉刷匠协会组织的“童画家”暑期实践支队,前往毕节大方县的岔河小学进行校舍改造。
改造后的岔河小学高年级教室 清华大学粉刷匠协会由清华大学学生自发组建,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对儿童空间进行优化再造,通过墙面彩绘、室内设计、艺术支教等方式切实提升贫困小学的校舍质量、改善校园环境,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补足现有教育中美育缺失的一环。 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青海、贵州、湖北、安徽……5年间,粉刷匠的成员们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中国,用画笔给上千名孩子带去了改变。今年暑假,2个支队,37个人,历时9天,从北京北上哈尔滨,南下贵州,拿起滚筒和刷子,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只为在开学前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全新的校园环境。
“我想,环境确实能够影响一个人” “9岁的小濠住在学校附近,一开始他在教室的窗外默默看着我们工作,我们试着跟他说话,他会害羞地跑开。我还记得12号晚上收工的时候,他突然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画得真好看。’”周乐怡说,那一天起她就变成了孩子们口中的“乐乐老师”。 支队长王美晨说:“这五年我们做了将近30个项目,其间不止一次地听到孩子们说,‘老师,以后我也想画得这么好看。’我想,环境确实能够影响一个人。” 几年前,粉刷匠去到太阳村服刑子女学校粉刷教室,一开始孩子们并不理解他们在做什么,吵吵闹闹地围着正在工作的同学说“好丑,好丑”。但当同学们忙碌了一整天,终于完成了全部的粉刷,身边的一位孩子悄悄把负责拍照的同学拉到一边,有些羞怯地说:“姐姐,你来给我拍张照片。”然后蹭的一下抬起右手敬礼。 “这份真切的谢意让我们很动容,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让这些孩子生活在更加温馨的环境里,拥有和大家一样美好的童年。”王美晨说。
改造后的岔河小学低年级教室 粉刷匠离开贵州的那天,孩子们捧着笔记本,认认真真地记下了每一个人的名字和电话。周乐怡说:“我真的没想到,孩子们还会给我打电话,北京离贵州那么远,我也想他们了。”
用大学生的专业力量投身校园改造 其实,粉刷匠也曾面临很多质疑的声音:大学生为什么要去刷墙和改造校园?粉刷工作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但真正走近这些学校、这群孩子,粉刷匠发现他们缺少的并不仅仅是教育资源。 王美晨在前期实地调研中发现,学校现有的图书、教具等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很多只是杂乱地堆积一隅,书架的高度也不利于孩子们自由地选取图书。实际上,在今年五一前往吉林的实践中,队员们也发现了相似的问题。很多贫困小学的图书、书架、投影仪由公益组织赠送,但很多公益组织没有定期的回访机制,就使得这类活动后续工作不到位,而且缺少针对性,不能“因校制宜”。最后,部分教学设备和图书只能闲置一旁,无法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造成了所谓的“一次性公益”。因此,粉刷匠的成员们希望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集合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土木学院的专业力量,优化利用小学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美化孩子们的受教育空间。
工作中的支队成员 针对图书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支队重新布置了书桌及桌布,将图书分门别类放在孩子们方便拿到的地方。考虑到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支队还在活动室移入了学校原有的音响设备,架起网线,将活动室布置成了可举办集体生日、远程与外出务工家长视频的温馨场所。
改造后的岔河小学阅读室 现在,粉刷匠也在不断地创新自己的公益形式,比如通过艺术支教,填补乡村学校艺术课程的空白;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到校园营造中,共同见证校园的变化。他们相信校舍质量的切实提升并不仅仅是更“白”的墙,而是更舒适的成长氛围、更安全的墙体基础和真正符合心理需求的空间营造。 “希望以后我们能够和美丽中国、黑土麦田等公益机构合作,在对口帮扶的贫困村,结合其乡村文化和风俗建筑等进行校舍改造,共同为乡村教育复兴做出长期努力。”王美晨说。 这条路很长,但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在大山深处,为孩子们画一个梦。(鲍舟启)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