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抑郁"男子"败"给脑瘤 家人捐出其最后积蓄做公益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10次 更新时间:2017-12-26 19:57:58

肖智生前的照片

  今年12月1日,确诊脑瘤仅7天的肖智在和抑郁症抗争一年多后,终于还是败给了病魔,溘然离世。生命最后的时光,仅28岁的肖智加入了一家公益组织,成为一名志愿者。

  “他在的时候,我们都不了解抑郁症,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抑郁症。”肖智离世后,家人尊重他的遗愿,将最后的积蓄如数捐赠给公益组织,在云公益爱心基金下设“小智关爱抑郁症项目”,用于抑郁症课题研究和普及宣传等。

  忍不住多看两眼

  寸头夹克运动鞋

  “好潮的小伙子!”

  23日下午2点,成都冬日里难得的暖阳,在成都市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心的会议室,肖智的追思会安静地进行。照片上,28岁的肖智笑得灿烂。在家人的记忆里,肖智是懂事的,从来报喜不报忧。

  2012年,公益组织“手汇幸福里”创始人袁阳,第一次见到当时23岁的肖智,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好潮的小伙子!”——寸头、洋气的夹克、运动鞋。去年10月,袁阳再一次看到肖智朋友圈照片,却发现肖智瘦了很大一圈。“我还给他发微信,问他在哪减肥的。”袁阳说,肖智却认真地回答她,是因为家里出了些事,自己也辞职了。肖智没有告诉袁阳的是,他已经发现自己患上抑郁症。

  有些事,在悄悄地改变着肖智。“他是跟我同事去检查确诊的,那个同事也患过抑郁症。”肖智的叔叔包晓军说,肖智离世后,他才发现肖智在去年9月19日做过一套抑郁症自测题,得分69分。这条屏蔽了家人的微信下面,肖智还叮嘱叔叔的同事“千万不要告诉叔叔”。

  10月,肖智确诊了重度抑郁症。小许和肖智是认识十多年的发小,得知肖智生病,也曾尝试相约一起出去玩、一起吃饭。“有一次我们四个人吃火锅,肖智就只吃了一片番茄,只喝了四口粥。”小许说。

  一次失败的安慰

  “坚强一点”

  “不是我不坚强!”

  去年年底,从金融行业辞职半年的肖智主动联系袁阳,想加入“手汇幸福里”公益组织。很快,肖智就到了中心。6月,肖智还曾负责过一个国际大熊猫保护文化展,表现得很出色。

  在同事面前,肖智还是那个时尚、阳光的大男孩:中心要往基地送物料,忙不过来的时候,总是肖智自告奋勇开车送去;中午乐呵呵地给同事做饭,还体贴地给同事买酸奶。但每到吃饭时间,肖智就趴在桌上,说自己吃不下。

  “他说过他是抑郁症,但那时候我们对抑郁症不了解。”提起这点,袁阳有些自责,她说自己随口安慰过肖智,男孩子要勇敢一点,坚强一点。之前,肖智总是默默地低着头不说话,只有一次,肖智小声地说,“袁姐,抑郁症是病,需要治疗,不是我不坚强!”袁阳记得,一次集体活动,大概是大家的“鼓励”让肖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甩开手就跑开,袁阳去拉他,肖智却猛然崩溃大哭,“你们没有一个人相信我,我真的是生病了!”

  最让袁阳震惊的对话,是一次完成项目后回中心的车上,肖智望了望天空,问,“袁姐,你晓得哪种死法最不痛苦吗?”袁阳听得心惊肉跳,肖智却认真地说,自己研究过各种各样的死亡方式,也计划过,在一个晚上,找一个足够高的楼顶,纵身跳下来。

  另一种方式活着

  捐出最后积蓄

  成立抑郁症关爱项目

  肖智最终没有跳下来,因为父亲离开后,自己就是妈妈最后的依靠。尽管很艰难,但肖智也努力着。小许见过肖智吃药,一大把一大把五颜六色的药,连粥都难以下咽的肖智,梗着喉咙咽下去。

  8月,肖智给袁阳说,自己撑不住了,想回家休息,考虑到肖智身体原因,袁阳同意了,让他好些了随时回来。后来的日子,袁阳一直为这件事自责。11月底,肖智病情恶化,家人将他送到医院急诊,全面检查发现,肖智头部有个不小的阴影。12月1日,确诊脑瘤仅7天,肖智就离世了。“我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太少了。”包晓军说,离世前,家人征得肖智同意,将肖智最后的积蓄,共计15000元钱,捐赠给公益组织。

  接收这笔善款的成都市慈善总会云公益爱心基金,以肖智的名义,成立“小智关爱抑郁症项目”,将用于支持抑郁症课题研究、相关成果的整理与出版,抑郁症网站、热线、新媒体等传播平台建设等。“我们希望以后提到肖智,让我们不再掉眼泪,而是感到有力量。”云公益秘书长傅艳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肖智曾帮同事邹姐画过手工用的绘本,但只画了一半,肖智说,有机会再画另一半,但现在,再也没有机会了。

  医生: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要坚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治医师黄明金:

  错误:“要坚强”“熬一熬就过去了”

  面对抑郁症患者,“要坚强”“熬一熬就过去了”这类话,不仅对患者不能起到帮助作用,更容易加重患者的自责、惭愧心理,特别是“这点失败挫折都承受不了”这样的带有指责性的话语,对抑郁症患者是有“杀伤力”的。

  正确:把他们当慢性病患者

  正确的做法,是把抑郁症患者当成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样对待,不歧视、也不过分地担心,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糖尿病病人,你肯定会建议他去看病、吃药,而不是单纯地放松心情、去旅游,就会不药而愈。”黄明金说,同理,抑郁症是需要接受治疗的。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