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67次 更新时间:2017-12-27 17:50:59 |
春风化雨,滴水穿石。聚焦贫困乡村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孩子,湖南省衡东县坚持扶贫攻坚以教育为先,教育扶贫以精准为要。把教育扶贫攻坚列为对基层单位教育工作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把教育行政干部扶贫责任落实情况记载到干部实绩档案里,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7年,根据《衡东县教育系统强农惠农资金操作流程图》的要求,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学前教育资助1566人,计资金156.6万元;义务教育阶段资助15073人次,计资金882万元;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3093人次,计资金309.3万元;高中免学费835人次,计资金75.5万元;中职免学费1339人,计资金321.36万元;中职助学金324人次,计资金32.4万元;免费教科书149830人次,计资金888万元。 大数据分析匹配,联点帮扶 提高扶贫政治站位,实行“菜单式”扶贫管理。衡东县强调教育扶贫是“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从组织领导、顶层设计、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扶贫工作办公室和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工作小组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把相关扶贫责任分解落实到校、到人。年初在人员安排、工作部署时,把教育扶贫工作摆在更优先、更突出的位置,要求各部门大协助、大联合、大配合,县直学校、乡镇教育管理服务中心都立下扶贫“责任状”,提高了上下统一、横向联通、部门互助、协同作战能力。 年初对重点帮扶对象、扶贫资金、扶贫责任岗等关键信息进行完善,为教育扶贫画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以对账查漏补缺,年中要求局扶贫办每月与县扶贫办进行工作对账、扶贫工作组每月与基层学校定期对账,及时督查、讲评扶贫工作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大起底”,逐件梳理登记,建立台账,列出问题清单,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问题整改方案。以销帐传导压力,年终对教育扶贫工作进行全面体检,要求扶贫办、扶贫工作组、扶贫责任人进行工作述职,对拟提出销号的工作任务进行量化考核,由县扶贫办、局扶贫领导小组和帮扶对象、群众认可,切实做到“扶贫任务不完成,工作专班不收队”。 创新精准识别,联点帮扶。为确保教育扶贫扶在关键处,与民政、扶贫办、残联等部门衔接,借助全国学籍系统,分学段、分类别、分部门与部门数据库库进行数据匹配,建立完善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分类统计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农村贫困残疾、农村特困救助学生名单。同时加强与驻村干部、乡镇政府、村、组联系,动员全县160所中小学校4600余名干部教师包村入户,对90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大走访,逐户核实相关信息,并将户主信息、学生就学情况、联系方式等登记造册,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同时,全面梳理贫困学生家庭致贫原因,分类列出清单,将贫困学生划分成七大类:建档立卡学生、非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家庭扶贫库外学生、大病(癌症)家庭学生。七类贫困学生均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并且安排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 教师交流轮岗,学生全覆盖分类叠加资助 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目标,全面实施精准资助。利用动态管理的贫困学生数据库,防止“被遗漏”“被贫困”。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综合运用“减、免、补、奖”等办法,对符合国家资助政策的,按最高标准给予资助,同时优先接受社会资助。2017年上学期,对3768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按不低于1000元/人的标准进行资助,下学期,对561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600元/人的标准进行资助,用于解决建档立卡学生部分生活费、一科一辅、高中教材、教辅资料征订等项目开支,县级专项扶贫资金支付563万元。免收建档立卡初二、初三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费7万余元。 暑期,承办政协组织的“助力脱贫 爱心圆梦”活动,资助全县33个省级贫困村在校大、中、小学生及被二本以上录取的大学新生,共计319人,按照大学生5000元、高中生4000元、初中生3000元、小学生2000元的标准资助,其中计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加200元的发放标准,资助金额共计99.23万元;用于两所乡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10万元,对口二中、九中、甘溪教管中心36万元,用于助学、奖教。配合统战部实施的“泛海助学”行动,资助全县所有建档立卡并考上本科的大学新生61名,每人资助5000元,计资金30.5万元。对“两后生”实施“雨露计划”,由县职教中心牵头,统筹整合教育、人社、农业、移民等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一家一”精准培训、精准就业、全家脱贫。 教育扶贫的最大短板在乡村学校。2017年全面实施“四改三化”工程(改寝室、改食堂、改厕所、改澡堂,美化、亮化、绿化),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实施抱团发展战略,制订《衡东县校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和《衡东县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方案》,组建教育集团2个,受援校和施援校结成帮扶对子27对。 针对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观念和方法缺乏创新,并存在音、美、体、英等课程师资缺乏的现象,采取教师交流、教师培训、教师补充、工资待遇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硬措施,推动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和交流轮岗。 2014年开始试行校长交流轮岗。2015年探索试行了教师“走教制”,即各学区组织初级中学、九年制和中心小学的教师(紧缺学科教师),到本学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完全小学和教学点进行走教交流,缓解了农村师资薄弱的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紧缺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促进了这些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2015年、2016年乡镇区域内部教师交流分别达到104人、154人,校长交流轮岗25人。教育局批准成立“名师工作室”,组织36人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各乡镇“送教下乡”。今年,100多名新教师90%以上分配到了乡村薄弱学校,100%的乡村教师享受了260-500元不等的乡镇工作补贴,部分边远乡镇的教师还在边远乡镇艰苦补贴政策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张敏 郑从福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