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高晓松:做公益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66次 更新时间:2018-01-29 17:34:33

高晓松接受新华公益专访。张炎良摄

    在温暖而湿润的海风中,一月的三亚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教师,他们刚刚获得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

    主办方马云公益基金会为这些获奖乡村教师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高晓松与马云、成龙、李连杰、梁家辉一起站上红毯欢迎老师们的到来。


    为乡村孩子带去“诗和远方”

    这已经是高晓松第三次出现在马云乡村教师奖的颁奖典礼现场。去年,在颁奖典礼结束后的“重回课堂”环节,高晓松为老师们上了一堂课:乡村音体美教育。他希望乡村教师重视音体美教育,为孩子们带去“诗和远方”。

    “对于很多乡村的孩子来说,诗和远方还是很遥远的东西。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有尊严的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高晓松说,这些都具备了,才能去谈怎么塑造人格,怎么塑造情怀。

    通过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捐赠梦想教室,让山区孩子也能接受现代化多媒体教育;通过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捐建桥梁,以解决山区儿童上学难问题……多年来,高晓松对教育公益情有独钟。

    “硬件固然重要,但好的老师更加不可或缺”,正是基于这种认同,高晓松和众多爱心人士一起加入了支持乡村教师成长的公益项目。

    2015年,马云公益基金会发起“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每年为100名乡村教师提供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奖金资助和持续三年的专业发展支持。此后,马云公益基金会又先后发布“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和“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分别计划在10年内投入约2亿元人民币寻找和支持中国优秀的乡村校长,以及在10年内投入至少3亿元选拔应届优秀师范毕业生成为乡村教师,培养未来的乡村教育家。

    “每培养一名乡村教育家,就好像我们在这个地方挖一口井,能滋润周围一大片的树苗。”高晓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我做公益没做成,反而受到了教育”

    刚开始接触公益的时候,高晓松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做公益就是赠予与付出,就是捐点钱捐点东西,直到几年前遇到一个小女孩。

    当时,高晓松从报纸上看到了女孩的遭遇:女孩是四川人,父亲遭遇工伤,母亲瘫痪在床,好不容易考上了浙江大学,却因为家境十分困难面临辍学的困境。

    高晓松联系上女孩告诉她,拿到通知书就给他打电话,他来帮她出学费。结果过几天,女孩拿到通知书却拒绝了高晓松的资助。原来已经有一位温州的爱心人士抢先把女孩的学费、生活费打了过去。

    高晓松很好奇,问女孩:这些事情你可以不告诉我,你家里那么困难,可以拿这笔钱去还债。女孩回答,家里还债是我毕业以后要去做的事。但是人不可以说谎,说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我做公益没做成,反而受到了教育。”高晓松笑着说,公益远远不是赠予那么简单,我们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收获的远远比付出的多。

    “每次我做一点公益的事情,早上醒来觉得自己口气都是清新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干净的人。”高晓松认为,做公益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

    “一个人不管做生意的也好,在娱乐圈也好,每天摸爬滚打会沾染很多灰尘。做公益的时候觉得仿佛抖落了那些灰尘,自己变得很清新。”


    不着急让杂书馆项目实现自我造血

    “就像马云说的,你捐了东西捐了钱那叫慈善。公益要投入的不是光这些,公益要投入自己的精力、时间、思想等等,并且要真正去干事。”

    参与公益越来越多,高晓松对于公益的理解也在加深。除了捐赠,近些年高晓松更多贡献了自己的精力与才智,参与了多个公益广告和公益歌曲的拍摄与创作。但他投入最多的还是杂书馆公益项目。

    由高晓松担任馆长的杂书馆于2015年在北京开馆,是一家大型私立公益图书馆,设有“新书馆”和“国学馆”两大馆区,藏书近百万册,未来杂书馆还将在杭州、成都两地开办分馆。高晓松将杂书馆定位为对公立图书馆的补充,除了经典著作,杂书馆里更多的是明清、民国期间在民间流传的期刊、图书、民族民俗古籍等等。这些民间书籍是一个时代的侧面,亦见证了市井文化的变迁,从中人们可以窥得过去某个时代的些许身影。

    目前杂书馆还在“输血”的阶段,高晓松表示不急于让杂书馆实现自我造血,“现在还在尝试,先往里贴钱吧。”高晓松说,“大家做公益都很稳,不像做生意比较冒险。做公益一定要脚踏实地一点一点来。”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