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建议对解决乡村教育痛点远远不够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51次 更新时间:2018-01-30 18:32:28 |
前不久,马云邀请80余位国内知名企业家探讨教育脱贫的路径,他建议在中国贫困乡村推动“并校计划”,建设完善的寄宿制学校。偏远地区农村学生跋山涉水的艰辛上学道路、凋敝的乡村学校时常牵扯到刺痛舆论的神经。此番建议再度引起了舆论对农村教育提升的大讨论。农村教育发展真能一并了之?事实恐怕没那么简单。上学道路艰辛虽然是农村教育中一时难以有效治理的痛点,但是乡村教育真正的麻烦却是湖南那位乡村教师向马云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农村学生普遍沉溺于《王者荣耀》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教育困境。
“并校计划”的前世今生
公众对于“并校计划”并不陌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一直处于并校的过程中,直到近几年官方出面喊停,才稍微刹住了并校的步伐。撤点并校的初衷当然是集中教学资源、缓解分散办学经费短缺的弊病,但是在2000年初“地方负责、分解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冲动来加速并校进程。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1998到2016年数据为例(见表1,单位:万): 从1998年到2016年,在校学生数量减少了4040.79万人,减少幅度为29%,而全国小学数量减少了43.2万所,减少幅度竟然达到了71%,减少速度过于迅猛。以至于在缺乏有效合理布局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村学生上学路漫漫、校车无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过去农村是按照“村村有学校、乡乡有初中”的原则进行布局,这样的办学模式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对降低文盲率、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来的学校布局也呈现出资源投入分散、教育水平难以提升等问题,因此才有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出发点的撤点并校行动。 伴随着撤点并校,农村地区学生上学道路变得漫长,这个问题在东部、中部地区还好,但是在西北、西南地区就非常突出了。这些地区的地理格局是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相对稀少,零星的村寨散落在高山大川之间,往来非常不便。封闭的地理环境也造成农民观念上相对封闭保守、经济发展落后,而教育则更是一个难题。以笔者在云南调研时的两个乡镇为例(见表2): 农民的实际聚居单位一般以自然村为主,姑且不谈将学生都聚集在乡镇读书,就是在每个行政村都设置一所学校,从自然村赶到那里都要走很远的路。这些地区的撤点并校行动还算比较保守,基本上都还能保障一个或者几个行政村有一所小学。即便如此,对于学生来讲,上学道路已经很远,好在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比较大,基本上都能够为家远的学生提供寄宿服务,稍近一些的学生还能回家住宿。有的地区做法比较极端,完全将学校撤到乡镇。 事实上,在西南和西北的偏远地区,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无法解决的两难矛盾,在路程远近和质量高低之间总要做出取舍,或者只能在其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而经历了大规模撤点并校行动之后,农村学校布局已经元气大伤,多数地区已经不再适合搞大规模的并校行动,而是应该在现有学校布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如何进行适度调整、渐进式改良。
寄宿学校能否成为农村教育提升的一剂良方?
尽管马云建议并校、建立乡村学校寄宿制的初衷在于为农村孩子提供更高的教育质量。但是事实上,寄宿制乡村学校并不必然能够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很多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了多数偏远地区的主要选择。然而,寄宿学校虽然解决了上学道路漫长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正如会议上那位乡村老师和马云共同担忧的学生痴迷《王者荣耀》游戏一样,当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就是教育质量如何提升,学生如何管、如何教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再近的上学路、再好的基础设施也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化的趋势。 以中学教育为例,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中学早已经实现了寄宿制,并且学校各方面硬件条件、师资配比也都不错,但是解决了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了吗?显然没有!先以笔者在西南G省调研的某中学七年级数学成绩为例(见表3): 通过上表,全校7年级数学的及格率仅为14.85%,而优秀率更是少得可怜,仅为0.36%。从表中成绩不难看出学校暗中进行了好坏班级的划分。而仅有的两个好班算是维持了学校的一点体面。事实上,年级越高,成绩越惨不忍睹。M镇中学并不是个案,而是当地的一个普遍现象。成绩如斯,农村教育工作者也感到非常无奈和困惑,他们是一肚子苦水: 一是现在和过去相比,条件真的是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学生成绩反而不如以前了。 二是学生管理越来越难了,很多学生从小学过来就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到了中学更加放肆——捣乱、爬墙、扰乱课堂纪律、谈恋爱、玩游戏。学生权利意识都很强,知道学校管理的软肋——不能补课、不能打骂、不能开除,教师没有任何管理手段。有的老师有些严管行为,还有可能造成家校矛盾。因此,万般无奈之下,老师只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实在看不过去了,说教说教,尽管不起任何作用。 三是学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障那些还愿意学习的学生权利,也为了学校颜面,只能暗中设置好坏班,把愿意学习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是从师资队伍来看,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年龄达到了四十多岁,知识更新相对缓慢,而新教师的补充又受制于编制管理。学校管理者很难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在既有的工资体制下,教师教好教坏收入差距并不大,而学校也没有额外的收入来给教师奖励。 五是在住宿生管理上,尽管学校严令禁止学生带手机,宿舍也都没有设置充电插口,但是学生仍然是人手一部手机。到了晚上,男生宿舍基本上都会派个学生放哨,以防老师突然检查,而其他人则大胆玩游戏,《王者荣耀》成为了最爱。学校门口的小商店则专门为学生提供充电服务,充一次电两元钱,而且学生都还备有充电宝。 六是“读书无用论”在乡村社会仍然存在,家庭也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不少学生从小学开始基础就很差,后来就彻底学不会、不想学,最终自暴自弃,将大好青春寄托于游戏世界之中,对于未来的打工生活、对于能够自己赚钱消费充满了无限想象。因此,即便是政府的“控辍保学”行动能够将辍学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是本质上的不学习学生人数已经很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怎么能不感到压抑呢!事实上,这些中学学生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在小学阶段已经非常明显了,只是后来更加激化而已。小学教育同样也面临着学生管理缺乏手段的问题,留守教育、隔代教育以及失去管理手段的乡村教育共同铸成了当前农村教育的难题,而这道难题的化解仅靠进一步推动撤点并校,将希望寄托于完善寄宿制教育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乡村教育的核心问题与解决路径
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较低水平的全民保障性义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农民对于更高教育质量需求的矛盾。教育是实现农民阶层流动和晋升的重要手段,但是转型期中国的城乡教育差距在不断扩大,从而存在着贫困代际传递的危险。因此,要实现农村脱贫、乡村振兴,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教育改善仅仅靠物质投入是远远不足的,也不是依靠学校分合的规划而能化解矛盾的。过去十多年里,撤点并校的步子已经迈得够大,国家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也的确不小,但是却出现了一些悖论:农村学校拥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却缺乏使用这些硬件的教师(多媒体教室、音乐室);农民舍弃免费的公办学校,选择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 教育重在培养人才,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依赖于人才,人才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众所周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模式是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是农村不比城市,在打工经济和村庄空心化的背景下,家庭和社会功能发挥相对有限,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依靠优秀的教师,依靠学生勤学奋进。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为农村学校选拔并留住一批优秀的教师,撤并学校是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之一,但绝非终极路径。 在当前乡村社会中已经存在较多体量较大、相对完善的寄宿制学校,而这些学校并没有很好地提升农村学生成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该值得反思。教师在学生管理上的种种无奈难道仅仅是因为教师水平有限所造成的吗?不是。当前以保护学生权利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老师对于学生失去了所有的约束手段,那么在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的及时介入,又如何让乡村学校独挽狂澜呢? 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投入,还需要人才支撑,更需要的是要有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才能、接地气的制度环境。
来源:新华网思客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