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术“围猎”的老人:有人被骗百万元含恨离世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95次 更新时间:2018-02-25 17:32:02 |
2月24日,昌平天通苑北某公寓内,一名被骗老人展示购买的部分钱币和邮票。记者 大路 彭子洋 被骗术“围猎”的老人 春节前,多地曝出老年人被骗的消息。 在保健品推销、纪念币收藏品拍卖、“会销”、高息理财等骗术的“围猎”下,一些老人少则损失数千元,有的被骗光一生积蓄,负债累累。 近年来,多个机构作出的调研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 老年人容易被骗的原因复杂,除了自身接受社会信息少、防骗意识低等特点,也有心理、家庭甚至社会的因素。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陈绍建说,老人最怕的是寂寞和无用感,他们同样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因为子女不明白如何安排父母退休后的生活,才让骗子钻了空子。 在一些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内部,“如何获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也成为上岗培训课程。推销员通过口头亲切称呼甚至认干亲等方式,用长时间的“温情攻势”打动老人,取得老人信任后继而行骗。 在这类骗局的打击上,新京报记者获悉,朝阳区SOHO现代城内5家曾被曝光的收藏品公司,均被查处并已关门。 直到死的那天,66岁的王权购买的大量钱币、收藏品也未能如愿拍卖。 “到死也没能咽下那口气。”王权女儿说。 王权生前至少在8家公司高价购买了收藏品或纪念币。销售员告诉他,一段时间后可以帮他将这些纪念币拍卖,获益巨大。 女儿有次听王权提过“想赚些钱留给孩子。”那是女儿生完二胎后的事儿。
2月24日,房山某小区,85岁的杨慧(化名)拿着几张买收藏品时的收据和购买凭证。 六旬老人被骗百万元含恨离世 王权大量购买钱币、收藏品瞒着所有家人。 2014年底,女儿生了二胎,母亲前去照顾,王权独自居住在四惠附近。 女儿回忆,大概在2017年初,她曾听到疑似收藏品销售人员给父亲打电话,邀请父亲前去公司洽谈,他一口答应。当她询问时,父亲回答:“反正没事,去看看。” 王权从2012年查出胰腺癌,多次化疗、住院后,于2017年8月去世。女儿在房间收拾遗物时,才发现他至少在8家公司购买了收藏品或纪念币,花费180多万元。 在女儿印象里,王权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经常吃剩菜剩饭,有时还会捡别人丢弃的家居物件回家用。 花上百万元买收藏品或纪念币,妻子和女儿却并不知情。 女儿有次听王权提过“想赚些钱留给孩子。”那时的王权还因患癌需定期化疗、住院,花费不少。女儿猜想父亲为了减轻她的负担,也在想办法自己挣些钱。 但这些已入手的收藏品、纪念币再难以出手。 2017年6月,王权脚都化疗麻木得没法走路了,还要去收藏公司,想把手中的藏品出手换钱,未果。 在王权的微信里,曾在去年7月联系一家公司的销售员,询问藏品什么时候能出手,没有得到回复。此前很长一段时间,这位销售员经常给王权发早安、心灵鸡汤、天气预报的信息。 那时的王权已是癌症晚期。1个月后,王权去世。 女儿在王权的手机里发现,有些电话号码没有备注,但几乎每天都会打来,而且有很长的通话时间。 女儿怀疑这些就是推销员。王权去世后仍有收藏、拍卖公司的电话打来,邀请前去购买藏品。 王权生前把所有购买收藏品、纪念币的明细记录在账本上,银行交易凭条也夹在其中。女儿根据这些信息找收藏公司退款,发现有2个公司已经跑路,3家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不退。 其中在百子湾的一家收藏品公司,王权购买纪念币花费近100万元。王权女儿拿着纪念币前去退款,对方称没有票据,不承认在此购买。王权女儿于是报警。 85岁的杨慧也陷入了拍卖公司的套路。她离异多年,为了做生意,她卖掉房子,租房独居。 她从2016年春开始接触了20多家收藏品或拍卖公司。“什么也没卖掉,还四处交钱,欠了一些债。”她有点唏嘘,又隐约怀着希望,“这些公司都说我那两幅字可以卖一二百万”。 但希望没能照进现实。
去年9月7日,SOHO现代城北文雅轩公司,工作人员向一位老人推销钱币、纪念币。 老人执着买纪念币拿房抵押贷款 被骗的老人不止王权、杨慧。因执着买纪念币,68岁的张佩芳在家里引爆连番“冲突”。 9个月前,张佩芳在一家收藏品公司员工的介绍下,将自住的密云一套房子抵押贷款了100多万元,用于购买该公司的纪念币。家人及时发现后,保住了房子,但钱还得还。 为劝说张佩芳不再相信收藏品公司,家人甚至对她动用了武力——张佩芳的姐姐给了她两个耳光。 这让张佩芳感到毫无尊严。她认为,谁都不能理解她,“等(纪念币)升值了拍卖,到时候可以赚300多万。” 2017年5月开始,张佩芳在朝阳区SOHO现代城的北京燕文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听信业务员的“升值论”后分多次购买了钱币、纪念币。 这是一个曾被多次曝光的骗局——收藏品公司将低廉的纪念币甚至正在流通的货币,以高价卖给老人,鼓吹能大幅升值,同时许诺在一年或一年半以后帮助老人将购买的纪念币拍卖,获得更大收益。但拍卖只是幌子。 张佩芳买纪念币花了70余万,在业务员的建议下,她瞒着家人拿房去做抵押贷款。由此引发家庭“冲突”。 张佩芳和家人闹得最凶的一次,正是在这次“冲突”之后。 为了还贷款公司的债,她要卖掉女儿住的另一套房。女儿抄起凳子就要砸她,两人大吵一架后互相不再说话。 张佩芳的子女坦承,母亲被骗并不是第一次。 在张佩芳十多平米的卧室里,床边的一排三层柜上,摆满了各种保健品的瓶瓶罐罐。这些瓶子上,白色、黄色、蓝色的标签标注着不同的功能,如保护心脏、调理血管、预防糖尿病等。其中一些保健品早已过期。 买保健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年前。张佩芳在一次免费体检中发现血稠后,开始吃保健品调理。500多块钱一瓶,可以吃24天。 之后,她遇到过多位向她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听到该保健品的功效正对自己身体的症状,她就会购买。 没钱的她甚至会借钱买保健品。买得多了,她还得了好多特殊贡献奖。她还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理事,只因为花6000多元买了该公司的产品。公司的人告诉她,等到公司上市,她就能持股,然后每年能分红。 所谓的“理事”其实就是核心会员,“公司上市”的承诺也是一年复一年,但张佩芳并不在意。倒是公司每年一次的免费旅游,她每次都去,一次去个几天,回家时又带回满满一袋保健品和小礼品。 家人说她买保健品已经“疯了”,她反驳说,现在身体没有大毛病,完全是吃保健品的功劳。 在她的保健品里,一些保健品查询不到产品批号,或是被夸大功效。 如一盒近千元的桑黄参肽精片,销售员称可以缓解高血压、冠心病,记者在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上未能查到该产品的批号。另一款蓝莓提取物复合软胶囊,号称是治疗眼睛的进口保健品,同样查询不到批号信息。 2017年,山东新亮律师事务所济南市民间老年人防诈骗维权中心的一份《老年人法律观念及维权意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受访者中32.6%的老年人曾遭遇过诈骗,其中,营养保健品诈骗和投资理财诈骗为主要诈骗形式。 有观点称老人容易被骗源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新京报记者自2017年以来采访了多名受骗的老人,其年龄在55到85岁之间,文化程度大多比较高,有退休干部、教师等。 从各案例看,骗子一般利用老年人接受社会信息少、防骗意识低,同时爱贪图小便宜的特点,实施诈骗。比如先免费赠送米、面等小物品,熟络之后再将老人骗到店内高价购买纪念币、保健品等。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陈绍建说,老人最怕的是寂寞和无用感,一旦感觉自己没用了,人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所以才会想着投资理财,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想通过“投资”帮子女赚钱。但老人对一些新兴的投资理财并不是太懂,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另外,步入老年后,身体各机能下降甚至出现问题,出于对死亡的恐惧,“生”的本能就会被激发。因此,当骗子以保健康为名向老人推销保健品时,老人会较轻易地相信。 推销员为打动老人直接叫“爸、妈” 在老人被骗的各个案例中,“闺女”“儿子”的身影频繁出镜。 他们与老人并无血缘关系,只是普通的推销员或业务员。新京报记者采访多位受骗老人发现,这些推销员通过口头亲切称呼甚至认干亲等方式,用长时间的“温情攻势”打动老人,有的推销员甚至直接管老人叫“爸”“妈”。 但他们只是视老人为“猎物”,在取得老人信任后继而行骗。 “如何获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也成为一些公司业务员的上岗培训课程。 新京报记者此前在北京一家保健品公司暗访时,公司培训员工多次强调,要注意关爱老人。“到老人家里,提点水果,到了扫扫地,走的时候带上垃圾。等你要卖货的时候,他还好意思不买吗?” 员工很注意维护与老人的关系,白天上班时,他们会站在菜市场门口发礼品领取单。见到熟悉的老人,会上去热情地打招呼。有时还会对老人撒娇,“去一下吧,给我捧捧场。” 一篇《骗子自述:我是怎么骗老人“心甘情愿”买保健品的》文章,则用大段篇幅讲述“如何获得老人信任”。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是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文中这名曾经的保健品销售员说,为了研究顾客,每晚会召开长达5个小时的会议,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和老人下一步的聊天话题,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 该保健品销售员说,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后,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老人在家很孤独,天天去看他,每天给他送些水果,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晚上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这名销售员回到老家后,发现奶奶被同行拉去购买保健品。“我劝她不要买,可奶奶不听,我最终没有坚持,显然,那个销售员对她足够好。” 张佩芳至今仍觉得保健品销售员王岗对她很好。王岗也认了张佩芳做干妈。 新京报记者此前采访纪念币拍卖骗局时,65岁的受骗者孙林说,他被电话邀约去收藏品公司免费领纪念硬币,认识了公司销售员杜某。此后一年间,他经常接到杜某的电话、短信,不仅是劝其再来公司领纪念币,还会嘘寒问暖,碰上他身体不适,更是会叮嘱“好好休息,注意身体”。 去年11月,新京报记者在朝阳SOHO现代城D座一家收藏品公司门口看到,一名女性销售员挽着一名老人的胳膊,举止亲密地不停劝说老人购买纪念币。老人笑着点点头。 除了获取老人的信任,销售人员还会刻意离间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一位受骗老人的女儿向新京报记者反映,母亲在燕文堂购买钱币后,她无意间在楼道中听到销售员对母亲说,千万不要告诉家人,你的女儿肯定不会同意,况且也不懂。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