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老兵离世 过完93岁生日“归队”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71次 更新时间:2018-02-26 17:50:16 |
晚年李高山在南京老城墙前留影。家属供图 南京大屠杀幸存老兵 过完93岁生日“归队” 姓名:李高山 性别:男 终年:93岁 去世时间:2018年2月25日 去世原因:病故 身份:亲历南京保卫战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2017年12月9日,南京市档案馆内,一场诵读“抗战家书”的主题活动正在举行。讲台上,一名身穿绿军装,满头花白的老者,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起,面朝现场来宾,缓缓抬起右手,敬礼。此时,台下掌声雷动,目睹这一幕,不少人红了眼眶。 这是李高山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生于1925年的李高山,原籍广东茂名,曾为粤军一五四师三营三连勤务兵,参与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中,李高山两次从日军枪口下逃生。此后数十年,作为日军侵华见证者和南京大屠杀亲历者,李高山多次公开宣讲亲身经历,“我做证人最有说服力。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8年2月25日下午6时38分,李高山因病在南京家中离世,享年93岁。至此,最后一名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在宁老兵“归队”。 去世前“眼泪止不住地流” 2018年1月19日,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一处老式居民楼里,93岁的李高山摔了一跤。 李高山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5个子女相继成家、搬走后,老伴成了身边仅有能说上话的人。2015年,相伴66年的老伴撒手离世,当年2月份,脑中风又侵袭了李高山的思维系统。 在儿子李真铭的记忆中,父亲很少说话,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妈妈去世后,爸爸基本不出门,记忆也逐渐产生错乱。” 生命的最后几年,李高山把自己关在家中。除了每天练一会儿“气功”之外,他一遍遍地看报纸、电视,《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李高山每天必看,期期不落。他自己做饭、煲汤,做一手道地的淮扬菜。子女们来探望时,李高山总要亲自下厨,炒上两个菜。 在南京生活了80年,李高山的身上,已经没有多少故乡的印记,他饮食清淡,说话带江南口音,饭前喜欢喝“碧螺春”,每天三顿,活脱脱一个“老南京”。 1925年2月24日,李高山出生于广东茂名的一户农民家庭。因为家境困难,李高山很小时,姐姐就被卖做童养媳。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李高山成为孤儿。村中一户人家被“抽丁”,生计无着的李高山,便顶替了参军名额,被编入粤军一五四师三营三连,担任勤务兵。 这一年,李高山12岁。自此,李高山跟着部队从南到北,最后落脚南京。南京市区一栋旧公房,成了李高山大半辈子的栖息地。 摔倒后的当天,李高山就被子女送到江苏省中医院抢救,并很快转到重症监护室。前后1个月的治疗,并没有取得实质效果,医生建议出院护理。 对于年事已高的李高山,这次摔倒是毁灭性的。盆骨的骨折和肺部感染,引发呼吸道和心脏功能衰竭。2018年2月25日下午6时38分,李高山在家中停止呼吸。 李真铭记得,父亲去世前,将一家人叫到床前。此时,李高山已经无法出声,但是“眼泪止不住地流”。李真铭觉得,父亲一定想起了那些死在南京城内的同乡、战友,“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东西。” 日军枪口下两次死里逃生 李高山曾经两次从日军的枪口下逃生。尸体、瓦砾,时常在梦魇中出现。终其一生,李高山没有走出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李高山所在部队,奉命到上海接防。由于铁轨被炸毁,李高山与战友一道,从苏州步行至上海。赶到上海后,战斗已经结束,第一五四师与原驻上海的部队一起,沿着铁路线,向南京方向撤退。 2017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高山用“屈辱”形容这段行军之路,“从上海到南京,(被日军)追着,走一路打一路,没法还手。” 李高山到达南京时,已经是12月12日。侵华日军步步紧逼,由东向西进入南京城。次日,南京沦陷。12月13日城陷当天,李高山所部在南京下关江边,被日军缴械。 徒步行军,疲劳奔波,缴械后的第一五四师,成为日军的“肉靶”。77年后,12月13日这一天,被定为中国的国家公祭日。 那时的李高山,与数百名战友一道,被日军反绑手臂,押到八字山公馆一栋洋房内,“一个挨一个站在房子里”。到晚九点钟左右,日军突然用机枪从窗口向房内扫射,“大部分人被当场打死。我被战友挡在身后,幸免于难。”李高山曾自述。 这是李高山的第一次死里逃生。十多名未被屠杀的战友,奋力从二楼阳台跳下逃生。有人腿被摔断,随后被赶来的日军杀害。李高山与另外五人趁着夜色,翻到一栋楼房的屋顶。由于担心被发现,六个人在屋顶躲了五天五夜,滴水未进。最终,住在对面楼房的日军发现了他们,六个人被从屋顶带下,押到一处水塘前,排成一列。“绑了一天不给吃,小便要鞠躬,不让互相说话,都绑起来。”之后,枪声响起,五个人相继倒下。 李真铭说,父亲生前多次提起这一幕,“每次都红了眼眶,然后哽咽。”李高山告诉儿子,集体屠杀地后面有一条小道,“我排最后一个,打第一个我就跑了,那个地方有一个转弯,日本兵没有追。” 这一幕,日后被改编进影片《南京!南京!》中,时年13岁的李高山,成为电影中“小豆子”的原型人物之一。 这是李高山的第二次亡命之旅,他没有成为罹难的三十万分之一。此时的南京城内,早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这一天,南京大屠杀的死亡大幕,正在拉开。 最后“归队”的抗战老兵 一起从广东北上抗日的同乡,几乎全部死于大屠杀中,晚年的李高山,时常对着儿子李真铭垂泪。 浑身是血的李高山,被南京城内的一户家庭收留。换下军装后,李高山进入位于宁海路的难民营。此后,李高山被一户周姓人家收为养子,跟着养父母一道做面点师傅。1954年,李高山进入南京粮油食品厂工作,直到1985年退休。 在南京安定下来后,李高山多次向广东老家写信,希望得到姐姐的消息。由于地址记不清,家书往往又被退回。最终,在一位邮递员的帮助下,李高山得以与姐姐恢复通信。1985年,离家近50年之后,李高山姐弟在茂名老家团聚。按照李真铭的说法,姐弟两人“已经互相听不懂对方的口音”。 退休后,李高山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各种展览、讲座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时常赴各地宣讲。1996年起,他多次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以亲历者的角度讲述日军暴行,“平民的尸体堆到一米多高,日本兵将手榴弹扔进尸堆,看着被炸飞的残肢哈哈大笑。” 2000年12月,一位日本青年听完李高山的宣讲之后,径直下跪,“这不仅是为了当年的行为赔罪,也是为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不知情而请罪。” “我很遗憾我们当时没能打好这场保卫战。”面对镜头,李高山时常表现出愧疚。当年的战友,已经相继凋零。南京市公安局统计,至2014年,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在宁老兵中,程云和骆中洋相继去世,李高山成为最后一名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在宁老兵。 93周岁生日的第二天,李高山“归队”。 “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要和平,不要战争。” 记者 王煜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