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唱响节水护水长歌 夯实美丽中国水利基础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634次 更新时间:2018-04-08 22:23:19

唱响节水护水长歌

  图为流经江西遂川县的蜀水河,被业界誉为“江西省最美的河流之一”,经过实施“河长制”和引入第三方“河流断面监测”等诸多手段后,河水更加清澈。 周建强摄

  说起过去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有这样一组数据: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亩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的二分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得我国的水生态问题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逐步融入水资源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水利部门着力强化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管理,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让山川巨变,让流水欢歌,夯实了美丽中国的水利基础。

  节水先行

  水资源管理划红线

  治水要统筹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兼顾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解决水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水利部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红线约束,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分解落实。目前31个省区市已将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近年来,我国以农业用水的零增长保障了粮食连年丰收,以用水总量的微增长保障了经济中高速增长。

  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0%,行业节水的重点是抓农业。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东北地区推进节水增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西北地区合理控制灌溉规模,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华北地区压采地下水,发展低压管灌、喷灌和水肥一体化;南方地区以渠道防渗为主,经济作物种植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截至去年底,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多亩。用水少了,效益高了。由“浇地”变“浇作物”,彻底告别“大水漫灌”。

  过去,人们一度认为,“水从门前过,用多少都没错”,如今,这样的认识行不通了。2014年7月份开始,水利部选择河南、宁夏、江西等7省份进行水权试点,经过3年多实践,探索了不同类型的确权方式,形成了流域间、流域上下游、区域间、行业间和用水户间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水权交易模式。通过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建立长效机制,激发节水的内生动力,促进“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转,由“向政府要水”变为“市场找水”。

  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激发了节水的内在动力。以宁夏为例,这个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省份,通过水权试点,不仅实现了工业支持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支持工业用水的双赢,而且用水资源刚性约束倒逼产业转型,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8.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9.8%,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由0.464提高到0.511。更为重要的是,水权试点没有影响发展,用水总量3年减少7.2亿立方米,GDP实现年均7.6%的增长。

  河长上任

  河湖生态极大改善

  温暖春日,走进江西省遂川县营盘圩乡,山风拂面,满山翠竹绿浪翻滚,村边小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营盘圩乡党委书记周卫华介绍说,省级水生态建设试点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临近的东坑村,正在巡河捡拾漂浮垃圾的村党支部书记郭相海说:“村里实行河长制后,河里漂浮的塑料袋少多了,我很有成就感!”

  遂川县蕴藏着丰富的花岗岩资源,22家石材加工企业沿河沿路建厂生产,由此造成的乳白色的河水一度被人诟病。2017年,县里提出“五头”(源头、地头、山头、岸头、户头)护水新理念,实施全领域生态建养,安排10个专项整治活动,新增乡级河长68人,村级河长136人,实现了河长制全覆盖。

  为确保一河清流,遂川县加强水质监测,在县界及23个乡镇河流交界处,选取出既能反映水质状况、又能有效预警作用的监测断面,设立30处水质监测点,建立了水质恶化倒查、污染来源追溯机制,每月对各界河断面水质进行监测、通报,还在县城饮用水源上游及重点涉水企业安装自动监测装置,对水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让污染物无处遁形。

  “目前,全国有25个省份已经建立了河长制,其余省份将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已有32万名。各级河长带头巡河履责,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突出问题,健全管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水利部河长办主任祖雷鸣说,很多河流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好”到“管得好”,实现了重大转变。

  通过采取河道连通、清淤、生态护岸建设等措施,全国改善了362条(个)河流(湖泊或水库)的连通性,补充生态水量近6.9亿立方米,新增生态护岸长度585公里,增加水面面积180平方公里,新增或改善湿地面积186平方公里。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河湖萎缩、连通不畅、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水利部指导地方加强河湖综合整治和修复。以京津冀“六河五湖”、西北内陆河、重要湿地等为重点,加强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管控,一些河湖水系重现绿色生机。

  流域治理

  水土保持成效显著

  层层梯田鳞次栉比,林果草木郁郁葱葱,累累硕果丰收在望……昔日的荒山旱塬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和风景区,山乡间处处萌动着勃勃生机。甘肃省天水市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7.78%。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天水市走出了一条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

  天水市水保局局长辛国海介绍,天水市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梯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项目为依托、沟道工程为补充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从2009年到2016年,全市共开展了74个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81.01平方公里,新修水平梯田2.12万公顷,极大地促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健康发展。

  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带动下,近年来全国共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1.6万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3000万亩,新建生态清洁小流域2000多条,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林草覆盖率增加10%至30%以上。与此同时,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每年增产果品约40亿公斤。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有关负责人说,如今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在35个重点防治区和1个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开展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完成近63万平方公里监测范围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状况及生产建设活动扰动状况的动态监测,持续开展了69条典型小流域和92个典型监测点的水土流失定位观测工作。(记者 吉蕾蕾 乔金亮)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