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世界赞叹贸易战难不倒中国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45次 更新时间:2018-04-22 19:41:26

        在美国高高举起的贸易战“大棒”之下,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让惴惴不安的世界安了心。外媒齐呼,贸易战难不倒中国。“中国速度”让世界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韧性与稳定性,为世界经济注入满满的正能量。

  实现良好开局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为全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经济今年实现了良好开局。”英国路透社与美国彭博社的一致判断反映了海外媒体的心声。报道引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1.4%。英国BBC为中国经济增速点赞,称其“好于预期”,表现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韧性。

  瑞典经济学家罗伯特·博格奎斯特也在推特上点赞“中国速度”:2018年中国一季度GDP增速为6.8%,这十分令人吃惊,更吃惊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美国CNBC网站报道,中国2018年一季度GDP增速为6.8%,经济增长平稳,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达到6.8%。中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了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韧性,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外界曾担忧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经济,但17日发布的数据打消了这一疑虑。《华尔街日报》评价称,强于预期的出口以及具有韧性的零售额和工业增加值提振了中国经济,当季稳定的经济表现说明,中美贸易摩擦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微。

  强劲内需拉动

  BBC与《金融时报》均指出,中国一季度GDP增速达到6.8%,得益于中国强劲的消费需求。《金融时报》引用荷兰国际集团大中华区经济学家艾瑞斯·庞的话表示:“过去3个月,中国城市地区的收入水平增长很快,相应地提高了消费水平,此前是我们低估了中国的消费能力。”

  美国彭博社采访的西方经济学家也分析指出,现在中国经济越来越依靠内需拉动。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信心跃升至多年来新高,采购经理人指数始终处于扩张区间,整体经济表现良好并不意外。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8%。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邢志宏表示,中国经济已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了投资和消费一起拉动,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增强,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大大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优化趋势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关注。接受路透社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评价称,中国一季度经济运行延续去年四季度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且有结构性优化趋势。具体而言,作为经济第一增长动力的投资整体平稳增速略降,工业效益明显改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延续,贸易摩擦对出口有扰动但无实质影响。十九大后各地促增长干经济的劲头明显提升,民间投资有回暖迹象。

  《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十九大之后中国领导层显示出重视经济发展质量的姿态,不盲目追求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来推高经济增长率,将工作重心转向治理环境、改善民生等领域。从17日发布的经济数据看,住房和工厂等固定投资增幅较去年同期收窄,大城市实施限购、政府监管指导、银行强化房贷审查等举措抑制房地产泡沫,个人消费表现坚挺,出口保持良好速度。

  期待新的引擎

  对于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发展,世界充满信心。基于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势头的研判,世界银行已在最新报告中将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由6.4%调高至6.5%,并预计今年中国消费会加快,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此外,扩大开放及扩大内需等措施可抵消贸易摩擦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彭博社网站报道称,如果中国深入推进防范金融风险与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如果中美贸易关系变得更加紧张,那么今年剩下的日子恐怕不会一帆风顺。但随着中国承诺扩大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增速完全可以达到6.5%的既定目标。

  瑞银集团多位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趋冷,今后数月不利因素可能越来越多,但制造业投资、旺盛的消费和强劲的外需将缓和冲击。

  路透社也在报道中预测,中国在博鳌论坛上表示要进一步扩大加深对外开放,应会成为下半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值得期待。

  中国已经开始行动了。据英国BBC网站报道,中国17日表示,将在2018年取消对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对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全面取消对汽车市场的外资股比限制。另据美联社报道,中国17日宣布计划在几年内允许外国汽车制造商独资建厂。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正如德国《世界报》网站报道所称,中国开放汽车市场将为德国以及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厂商带来新机遇。(张 红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