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坚守大山22年 贫困侗寨“飞出”30多个大学生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36次 更新时间:2018-04-24 18:41:26 |
上归里,一个诗意的名字,却是一个深居大山的贫困侗寨。 吴浪,上归里一名普普通通的代课教师。坚守大山22年,为山村培养学生200多名,其中30多人考上大学。 “我想让更多的山里娃飞出大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吴浪说,他会跟妻子一起坚守,直到最后一个学生毕业。 带着初心踏征程 上归里坐落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大山深处,是一个以吴姓为主的侗族村寨,共有161户、713人,其中贫困户58户、273人。经年的贫穷曾让村里陷入这样一个怪圈: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就越穷。 “这里自然条件差,人均只有几分地,还缺水;距乡镇、县城又远,过去交通不便,出一次山进一次城,要走好几个小时。”村民组长吴芝坤表示,村民普遍不重视教育是贫穷恶性循环的根源。 吴浪就是上归里人,其父亲过去也是一位教师,在上归里小学任教。在吴浪看来,作为教师的父亲,在教育方面也存在“狭隘”思想。 “父亲不让我姐读书,他觉得女孩子读书没有用。村里的很多女孩也因为受这种思想影响,从小就失去读书机会,最多也就能读到二、三年级。” 吴浪决心改变现状。1993年初中毕业时,父亲还是上归里小学校长,学校当时缺老师,他就主动帮助父亲教学。 “上了一段时间课,因为我有激情,教学有些技巧,学校为了补充师资力量,从1996年开始,连续两年通过‘自请’的方式让我教书。”吴浪说,渐渐的,他爱上教师这份职业,并于1998年向教育部门申请,正式加入代课教师的队伍。 他说,让更多的孩子读书,尤其是让女孩子读书,从而飞出大山、改变命运,就是他从事教育的初心。 坚守大山志不移 吴浪正式成为代课老师时,上归里小学还是一所完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97名学生、5位老师,他和父亲组成了“父子档”。 “父亲身体一直不好,1998年就申请病休,但因为人手紧张,他就一直顶着,直到2004年才正式退休。”吴浪说,当时学校条件艰苦,外来老师居无定所,洗衣服的水要走半个小时山路去挑,因此没人愿意过来。 但吴浪不管这些。他边教书边挨家挨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一遍又一遍地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力求让更多的孩子上学,摆脱贫困。而那时的吴浪,每月领着几十块钱的工资,拮据度日。 “2005年以后,村里有人出去打工,妻子也劝我一起出去,但我拒绝了。”吴浪说,“不能向钱看,而是要向前看。” 吴浪坚持留在村里教书,妻子只能一人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他更加用力用心教书,还兼做村里扫盲夜校的老师,用侗语和普通话“双语”教授妇女、老人读书识字。 2012年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后,上归里小学虽得以保留,但师生大量流失。学校从一所完小逐步变成了只有幼儿园和一、二两个年级三个班共39名学生的教学点,其他几位老师申请调走,学校成了他“一个人的学校”。 即使一个人也要把学校办下去! 下定决心的吴浪把在外打工的妻子叫回村里,他负责教学,妻子则负责给学生做饭。 “开始我不想回来,他说我们过去没有好好读书,不能让现在的孩子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吃没文化的亏。于是,我就回来了。”妻子杨胜云说。 回到村里,杨胜云义务为学生做了三年午餐。直到2015年,才正式拿到每月1200元的工资。 上归里小学,变成了一所“夫妻学校”。 不忘初心再出发 上归里小学尽管只有一位老师,但教学质量从未受影响。最近几年,在全乡8所小学二年级的教学质量统考中,上归里小学均稳居前三。 “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吴浪说,为了教好学生,他每天周密备课、加班加点工作。由于学生基本都是村里人,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辅导。 按照“分工”,杨胜云每天做完午餐后,还要帮助照看和辅导幼儿园的学生。 吴浪的教学经验是:上课时是严师,下课后是慈父。 吴浪的家就在学校背后的山坡上,走路只需十分钟,他的小女儿也在学校读二年级。课余时间,很多学生来到家里,跟小女儿一起温习功课、接受辅导,杨胜云则悉心照料。 他还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接济照料孩子们的爷爷奶奶。57岁的石梅香是村里的贫困户,她和老伴带的两个外孙都在学校念书。石梅香身体不好,经常吃药,吴浪常去看望,还帮忙买药。 “吴老师对我们一家人很关心!”石梅香说。 2016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吴浪家庭“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 虽然吴浪至今还依然只是一位代课老师,每月领着约2000元的工资。但让他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扶贫改变了上归里的交通、居住条件,不少人家还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好日子。 “越来越多的孩子将走出大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改变,越来越重视教育。”吴浪说。 去年,学校调来一位新老师,吴浪的教学负担有所减轻。展望未来,他说:“也许学校的学生还会减少,但我们会一如既往坚守下去,直到教出最后一个学生。”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