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汶川十年:为了那难以忘却的纪念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28次 更新时间:2018-05-07 19:06:16

 

        十年,对有的人来说是青春,对有的人来说是成长,但有这样一个十年,是属于全中国的记忆,它是沉重的,却也饱含浴火重生的希望。2008年5月12日14日28分,里氏8.0级强震袭击四川,给当地带来了灾难性破坏,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今又一个5月12日即将到来,这段沉痛的记忆已经过去十年了。十年来全国人民都牵挂着这个地方,许多社会组织和公益组织对当地的帮助一直持续,从未停止。

    近日《慈善公益报》记者跟随公益组织来到了当年受灾最为严重的汶川县,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里,探访十年后的汶川,将爱的传递进行下去。


    重回震区 只为十年前的记忆


    “地震爆发到学校房屋倒塌只有28秒,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学校老师几乎是出于本能地保护着孩子们离开岌岌可危的教学楼……”在沉重而庄严的四川汶川漩口中学遗址内,中学广场上汉白玉雕刻的时钟定格在2点28分。那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时刻。

    安静的漩口中学广场,婉转低沉的旋律越过重山,寄托着志愿者们无尽的哀思。倾斜的教学楼上已长满青苔,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永远的凝固在微风吹拂的山川溪流间,潺潺的溪水诉说着那时的悲伤。10时40分许,600余位志愿者庄严肃立,共同悼念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遗址外的道路上,一张张静止的照片,将时间带回到十年前,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画面,见证了全国人民肝胆相照、驰援汶川的大爱感召。记录了华夏儿女面对灾难同胞同心、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

    来自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的志愿者刘德凤告诉记者:“我为汶川人民今日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与自豪。十年来,汶川历磨难志愈坚,承关爱自奋起。抗震救灾的守望互助,见证了同胞同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彰显着新时代曙光升腾、激荡民族磅礴复兴和豪迈。”


    十年、十个生日、十棵“馨懿树”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因“总理让路的女孩”而备受关注的北川羌族小姑娘——宋馨懿。地震中,她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的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47个小时后终于获救,但由于馨懿的右腿长期受到压迫,已经严重坏疽,医生不得不将她的右腿进行高位截肢,这一场地震,让她变成了一个残疾的孤儿。

    “后来,我们知道了这个孩子的状态,我认养了这个孩子。在重建过程中,我们给孩子在成都安顿了一个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都和她住在一起。从小送她去最好的幼儿园、小学,现在已经上了初中。我给她组织了一个大家庭,有5个舅舅2个姨姨,虽然地震让她失去了小家庭,但社会关注又让她拥有了一个大家庭。”全国人大代表、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副秘书长赵超详细地告诉记者。

    每到馨懿生日,赵超和其他志愿者们都会为她种下一棵树,至今已经种下10棵树了,那棵树也叫“馨懿树”。这次为馨懿过生日的有来自全国的30多个志愿者,他们看着孩子从3岁起一步步成长。

    “馨懿现在生活得非常阳光,但是打雷下雨对她还有很大的阴影,我带她到北川去,她都不会下车,因为每到那种环境她就会想起被压在废墟下47小时上千次的余震,孩子哭也没用,雷声、下雨、余震、没吃没喝,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赵超秘书长对此感触至深,“不仅是馨懿,我们当时赶到漩口中学时,这里的孩子让我们感受到太多灾难的无情,他们的鞋子、衣服、书包上面的血迹至今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你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无奈和无助。”


    是爱 让我们相互扶持 一路走来


    爱是相互的,十年来社会各界对汶川的支持和关爱从未停止,汶川人民也把这份情深深记在了心里,并用实际行动回报着这份爱。

    黄学芳是汶川县映秀镇居民。映秀镇是地震震中,受灾最为严重,她的房子在地震中也倒塌了,但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和家人住上了新居,开始了新生活。现在她志愿加入了当地的志愿者服务队,为前来旅游参观的游客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为的就是回报全国人民对他们的帮助。她说:“(生活)变化了嘛,自己把心里(的结)打开了嘛,现在生活这么好,国家政策这么好,(给我们帮助这么大),所以我们做点公益活动,我参加志愿者五六年了,我就想做点公益活动,做点有意义的事,给儿女带一条好的路,感恩社会,感谢国家和社会的帮助。”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