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任志强、阿拉善SEE第七任会长艾路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携近两百名企业家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210次 更新时间:2018-05-07 19:18:51


       蒋山村地处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南部,与安徽宣城狸桥镇相毗邻,典型的“吴头楚尾”之地;烟波浩渺的固城湖畔,散落着7个自然村和几座苍翠的小山头。

  发展乡村旅游,欲保“最后的烟囱”

  3年前去蒋山村,老远就能看见一个高耸的烟囱,那是蒋山村废弃砖瓦厂的烟囱。这座建于1983年的砖瓦厂,是南京市对蒋山的第一个扶贫项目。蒋山村党支部书记何腊保还记得他年轻时蒋山村的贫穷模样,“山多、草房多、茅坑多、光棍多……有了砖瓦厂,竖起了高高的烟囱,蒋山人才知道什么是工业,才有了发展的信心……”

  砖瓦厂的烟囱在农村曾有很多,算不得稀罕物,但3年前在何腊保眼里,却是个宝贝。因为,自从国家开始打造“美丽乡村”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整治小砖窑,蒋山村的烟囱,是当时南京境内尚未被“摧毁”的最后一个了。何腊保想保留它。

  何腊保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留住烟囱,并没想继续烧砖,而是开发再利用:“最后的烟囱”可作为记录农村发展的历史遗存;小砖窑可改造成小型工业博物馆、酒吧、茶社等,成为带动蒋山旅游的核心产业;砖窑周边,可逐步打造渔村、农家乐,一体发展蒋山的文化旅游……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何腊保最终没能保住烟囱,并为此伤心懊恼许久。

  学会“文化表白”,让古迹重放光彩

  方圆仅4平方公里的蒋山村,可寻找到春秋时期的传说、汉代的墓葬、唐朝的驿道、南宋的祠堂、清朝的民居、梁祝式的凄美爱情故事、穿越式的人鬼情未了怪谈。小山小水,一步一景,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崔致远和双女坟的故事。

  被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开山鼻祖的崔致远,于唐咸通七年从新罗到中国求学,公元874年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及第,后被派任溧水县尉(当时高淳属溧水管辖)。期间,他巡游花山地区,得知驿道附近有古迹“双女坟”,乃二女因婚姻不能遂愿而双双自尽、死后同埋的墓穴,便去凭吊,并在墓门题诗“谁家二女此遗坟,寂寂泉扃几怨春。形影空留溪畔月,姓名难问冢头尘。芳情倘许通幽梦,永夜何妨慰旅人。孤馆若逢云雨会,与君继赋洛川神。”是夜,梦见二女翩翩而至,感谢他题诗寄情。梦中的崔致远不胜欣喜,捧出佳肴美酒,邀其痛饮畅叙。一觉醒来,崔致远颇感惊异,遂作长诗《双女坟》追记梦中情景。由于梦境真切,相思难尽,又写出长文《仙女红袋》,此文后被收入韩国古典名著《新罗殊异记》,广为流传。

  “这些年,每年都有不少韩国人来祭拜双女坟,他们都是崔致远的后人。”何腊保说。

  2012年,经南京市文物部门考证,双女坟为汉墓,曾被盗,但主体结构保存完好。

  双女坟犹在,古驿道亦存。如今,人们偶尔还能在古驿道上捡到一些说不准朝代的碎石片瓦,村中老人,依稀还记得驿站的模样。

  前些年,蒋山人开始学会“文化表白”时,首要任务是修缮何氏宗祠。据资料记载,何氏宗祠始建于南宋,距今有近800年历史,坐北朝南,原三进,修缮前仅存门楼、照壁及后进。这座建筑人为破坏严重。2012年,何氏宗祠被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经族人发起维修,才逐步得到修缮。如今,何氏宗祠新辟碑廊、家训堂等,成为族人缅怀先祖、弘扬家风的精神家园。

  “双女坟”“何氏宗祠”现均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蒋山村另有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保贤局”“李氏宗祠”“吴氏宗祠”。在村里,还有不少民间传说和典故交口相传。

  过去捐资助村,如今文化兴村

  早年间,何腊保退伍后下海创业,其名下的南京晨升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上亿元。没任村支书前,他每年捐资数十万元,用于村里的帮困、助学、环境改造等,并持续至今。

  “又不缺钱,为什么回村里吃苦?”面对疑惑,何腊保说“想为家乡做点事”,更想把蒋山村打造成一个“文化村”。

  就任村支书那年,何腊保整理出蒋山村的“十大景观”,将其印制成册,一有机会就向镇领导、县(当时为高淳县)领导“兜售”蒋山的独特。

  “十大景观”开宗明义:蒋山村有山有水风景秀美,拥有5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县134个行政村中独一无二,且文化底蕴深厚,7个自然村中有4个村具有千年历史,跳“武五猖”、跑马灯、演社戏,远近闻名……生态旅游极富潜力。

  何腊保专门把儿时玩伴、蒋山村小的教师何庚荣借调到村委会,专职负责收集挖掘蒋山的各种文化资源。

  “蒋山是高淳乃至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何庚荣说,蒋山吴家自然村的“武五猖”已是省级非遗,“十番锣鼓”是市级非遗,“打莲香”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也在挖掘和重塑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淳话,在蒋山地段的口语中保留得最为正宗,而以高淳话演唱的民歌民谣,如《五月插秧》《风筝记》《十二月探花》和各种山歌、夯调正在收集整理,《凤凰塑》《白水为界》等一大批民间故事和传说,也在不断浮出水面。

  何庚荣说,崔致远因双女坟写下《仙女红袋》,创造了早于《聊斋》数百年的人鬼、人仙旖旎哀婉的爱情故事,并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挖掘利用这一特殊文物景点,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南朝乐府《华山畿》中的诗句,写的是华山附近一对青年男女的殉情悲剧。上世纪20年代学术界就有专家认为,《华山畿》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梁祝”的雏形。胡适曾考证,《华山畿》源于高淳,“华山”即“花山”。

  “蒋山村就位于花山地区。”何庚荣说,村里老人至今还喜欢讲《华山畿》中的传说故事。

  除了挖掘人文资源、收集大量面临消亡的故事和民谣外,何庚荣还拉起了一个文艺表演队伍——蒋山村群众艺术团。艺术团现有40多名核心成员,排练出六七个比较成熟的节目,比如跳“武五猖”、“打莲香”、说唱“颂春”、打“十番锣鼓”、高淳民歌联唱等,经常参加高淳及周边地区的群众文体表演活动。

  取消GDP考核,乡村发展迎机遇

  当温饱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是没心思去考虑肚子以外的事的。正如蒋山村,如果还是个贫困村、经济薄弱村,肯定不会想着去打造文化品牌。只是在特色农业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后,何腊保才有了“文化表白”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高淳取消GDP考核,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再加上对蒋山的各种文化元素进行细细琢磨,更坚定了何腊保走“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之路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淳区决定,把蒋山村打造成当地的“乡风文明示范村”,2015年委派区文化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马亦军负责指导、规划蒋山的文化建设。

  马亦军走进蒋山,同样像发现了一块梦寐以求的宝石般兴奋。马亦军认为,蒋山文化的核心元素是“驿站文化”,因为这里自秦汉以来就建有一个古驿站——“招贤驿”,一条连接苏皖的古驿道穿村而过,所以有很多古代名人在这里驻足并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马亦军认为,蒋山村可在双女坟附近建设“爱情主题公园”,公园里建崔致远、《华山畿》、梁祝三座纪念碑,把这里打造成中国经典爱情故事的一块圣地……

  何腊保专门请东南大学的专家对蒋山村进行规划,希望突出蒋山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以及民间传说等元素,构建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坚守文化梦,老宅书溢香

  2015年,何腊保像打了鸡血般兴奋,为了他的“文化兴村”大计,他自掏腰包、自己开车,不断地往市里、省里跑,找专家、找资金,忙得不亦乐乎……

  蒋山村似乎做好了“文化兴村”的准备,但近两年来,到蒋山的游客,大多转一圈就走了,什么也没留下。这两年,何腊保在微信朋友圈里明显不如以往活跃了,记者通过微信圈获得的最近信息是:蒋山村在积极改善村里的公厕,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以及2018年3月底获得第四届“江苏省最美乡村”荣誉。

  蒋山村获得“江苏省最美乡村”称号后,记者再次来到这里,走进新落成的“蒋山书舍”。听说当初是准备将这幢老房子改造成民宿的,如今,却成了“书舍”。

  “先祖创业勤弥贵,老宅逢春书溢香”,这是蒋山村请老学究专门给“蒋山书舍”写的门联。“还没正式开业,已经有好几批企业组织员工在这里举行读书会了。”何腊保说,“他们特别喜欢这里的感觉。”

  进入门厅,迎面是古色古香的一长桌六宽椅,桌上铺有长条蓝印花布和六小块蓝色茶托,显然是供客人喝茶聊天的地方。玻璃幕墙上,特意挂上竹帘遮挡些许阳光。《汉宫秋月》古筝背景音乐响起,让人忍不住想坐下来、品茗沉思。

  返身回看,是一面书墙,高高低低地陈列着数千本书籍,供人取阅翻读。“这不是普通的农家书屋,没有农技方面的科普书籍,更偏重思想类、文化类、时尚类的。”何腊保笑着说:“我们下里巴人,也要有阳春白雪的书舍,种地的农民,也有读书的闲情逸致。”

  这正是我希望蒋山村能坚持下去的——学会“文化表白”。虽不及城市里那些咖啡满屋香、书籍满镜框的书吧书屋,坐落于静谧村巷中、能闻鸡鸣犬吠的“蒋山书舍”,另有一番韵味。

  蒋山书舍旁,“路氏宗祠”刚刚修葺一新。“全村100多位路姓男丁,每人捐1000元;4位姓路的老板,每人捐10万;村里再支持10万。一共60万。”蒋山村委会副主任陆有顺介绍说。

  何庚荣已重回小学教书,但教书的同时,他在帮村里张罗出版《蒋山古今》一书。“我们要让游客更多了解蒋山,更要让后人记得住历史。”何庚荣说。

  蒋山村委和村民,仍把眼光聚焦在文化上。修葺“路氏宗祠”,打造“蒋山书舍”,足以说明蒋山村没有放弃“文化兴村”的梦想。

  打造文化产业,并非一帆风顺

  “过去两年怎么感觉不到你们发展文化的一点点信号啊?”记者忍不住问。

  “我们也很着急,何书记其实更着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里想做点事,是很难的……具体情况,你问何书记本人吧……”蒋山村妇女主任陶花欲言又止,泡上茶,转身走了。

  军人出身的何腊保,未开口眼圈已红。“一言难尽啊!”

  原来,为了改造砖瓦厂、打造他心目中的文化产业,何腊保前后奔波了七八个月,找高校专家做好了规划,谈好了投资方,并争取到100亩建设用地指标,偏偏碰上高淳区规划建设固城湖大桥。大桥的南端,就在蒋山境内,蒋山需要平整149个坟墓、流转200多亩蟹塘。区里的意思,蒋山的各种规划设想,先搁置一下,等大桥建成后再说。

  建大桥,对蒋山是好事,平整坟墓、流转蟹塘,对何腊保也不算棘手的事。但是,区里有领导决定要炸掉蒋山村砖瓦厂的烟囱,理由是“存在安全隐患”。

  “2016年,我们已经和镇里签订加固维修烟囱的协议,结构工程师在现场也表示不会有安全问题。”何腊保痛心地说:“不管我如何坚持,如何解释,最终也没能挽留烟囱。”

  2017年春节后,烟囱终于被炸,何腊保心里凉了一大截。“不瞒你说,烟囱被炸当天,我流了好几次泪……村里很多人反对炸烟囱,那时候,我还得忙着去做他们的安抚工作……”

  烟囱被毁,何腊保“产业兴村、文化兴村”的思路,硬生生被打断了,一时不知所措。更糟糕的是,去年年底,村里两户村民联名写举报材料,反映他有经济问题。

  “一户是在固城湖里违禁养鸭的。市里明确规定固城湖禁养,他不满禁养赔偿,怀恨在心。另一户是在湖边搭违建房,影响到防汛和圩埂安全,因为村里无法满足他漫天要价,也对我耿耿于怀。”何腊保对此只能苦笑。经过近3个月的折腾,他们的举报材料因经不起查证,何腊保才重新正常主持工作。

  荣膺最美乡村,未来值得期待

  第四届“江苏省最美乡村”颁奖大会,尽管与文化的关联度不大,却让何腊保重新找回了一点信心。

  3月20日在江苏如皋举行的第四届“江苏省最美乡村”颁奖大会上,大屏幕上多次展示了蒋山村的形象,让何腊保非常激动,因为他事先根本不知情。而且,省里推荐他代表“最美乡村”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我做的工作,还是有人认可的。还是有人懂我的……”何腊保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

  何腊保似乎重新被点燃了斗志。“韩国的崔氏宗亲会,今年还会来祭拜双女坟,村里得做些准备工作。而且,我也打算去韩国一趟,找韩方的中韩文化交流中心,找崔致远研究会,商讨如何加强交流合作……”

  记者手记:历史遗存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文化”地保存

  3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我结识了蒋山村,从此便欲罢不能,因为那里的人,那里的景,更因为那里各种若有若无的文化元素、若隐若现的文化觉醒、若即若离的文化追求。慨叹其生不逢时,没有像皖南某个小村因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让人趋之若鹜,没能像江浙一些村镇因为名人笔下生花而能令人浮想联翩寄托情怀。又感觉它生逢其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下,在追求文化自信的当下,蒋山村因地势偏远、开发滞后而迅速恢复了绿水青山,而其丰富得令人瞠目的文化资源,稍加挖掘整理,便能“绿水长流”。

  奈何盼风来,风不来;风不来,萍还走。3年来,蒋山村一直希望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吃上文化大餐,却屡屡有画饼充饥之感。蒋山村的种种努力,有的失败了,有的中途改道出现偏移,有的还在苦寻出路。

  可以说,蒋山村的“文化表白”还是物质的、粗浅的,基本还是想“把文化当饭吃的”。但如果蒋山村不去加强“文化表白”、不注重修缮保护,再过几十年,那些历史遗存还会在吗?如果双女坟被平整成耕地或盖了房子,还会有崔致远的后人前来凭吊吗?再过几十年,还有谁会想起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古驿道旁的“招贤驿”已经成了瓦砾、荒草堆,再不修整,后人会知道这里曾经有个唐朝驿站?

  我不知道蒋山村的最终走向,看似柳暗花明,却依然可能山重水复。离开蒋山村时,我莫名冲动地向何腊保挥了挥拳头:“你要坚持!”车窗外的蒋山村支书也来了点情绪,却略带犹豫地说:“嗯,我会努力坚持的。”

  那座烟囱,肯定不是蒋山村最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却是何腊保当时最能利用、也最可能很快给蒋山村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所在。修缮何氏宗祠、打造“蒋山书舍”乃至修缮路氏宗祠,都需要各方资金支持,保护村里的各种历史遗存、推动文化旅游,都需要大量资金,仅有想法也只能“想想而已”。3年前,何腊保还在念叨村里有30幢老房子需要保护性修复,如今,他念叨的老房子,只剩下25幢了,因为一些老房子已经无法保护甚至已经垮塌了。正如何腊保同样知道双女坟和唐朝驿站的历史价值,但他同样苦于没有资金。

  也许,如果烟囱的项目能够运作成功,何腊保就不会这么被动。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当初他将目光聚焦在运作烟囱而不是双女坟或其他的用意。只是,覆水难收,不管何腊保如何遗憾和心痛,这种可能已不复存在,只能往前努力了。

  如果以何腊保为首的村委会没办法让蒋山村的文化品牌脱颖而出,在他之后,估计就很难说了。很多历史遗存,没有在战争动乱中毁灭,却可能消失在历史的年轮里、淹没在漠不关心的人海之中,空让后来人扼腕叹息。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记者 朱旭东)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