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 见证众人的力量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85次 更新时间:2018-05-13 21:21:55 |
汶川地震十周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近八万多同胞失去生命,数百万人失去家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十年过去了,汶川还好吗? 【重建的不仅有房屋,还有人心】 时隔十年,回到汶川,沿途连绵的青山郁郁葱葱,村落房屋错落有致,人们安居乐业,完全看不出地震的痕迹,唯有路边依旧散落的巨石,山脊上偶尔出现的山体滑坡的痕迹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曾经遭受的伤痛。 北川安昌幼儿园和什邡市湔氐龙居中心小学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全资援建的小学和幼儿园,在校舍完全倒塌,设施、桌椅全都被毁的情况下,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募集善款,参与从设计、规划到建设、落成,乃至设施配套全过程监管重建的工程,所有建筑抗8级地震11级列度。 走进安昌幼儿园的大门,充满童趣的校园让人顿时感受到一种温馨、幸福的氛围,当看到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区时令人惊喜不断,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体现着老师们倾注的心血:户外活动区——音乐打击区、羌绣坊、沙池、玩水区、绘画区、三米多高的攀爬架,职业体验区——邮局、银行、水吧,生活体验区——厨房、菜地……你是否能想到这是一个山区里的幼儿园,而且是经历5.12特大地震后全新重建的幼儿园。整个园区贯穿着田园、生态、自然的教育理念的同时,羌族特色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安昌幼儿园的孩子们的游戏课 “地震前的生活安逸、舒适,每天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地震毁坏了我们的家园,也打破了以往的平衡。我们从内心希望去承担起重建的责任,教育的重担。”园长梁娟生动的说起园区设计、建造之初的点点滴滴,依旧画面感十足,“地震过后连我在内的十名幼师全情参与到幼儿园的建设过程中,从打地基开始就天天泡在园里,为将来的工作做规划。幼儿园之所以能办的这么好跟基础建设的合理性密不可分,不仅教学楼和教室的设计都经过了充分的调研,而且基金会和施工方能悉心听取我们教师的意见,特别难能可贵,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我们的教育理念和需求对部分设施进行了改建,充分尊重我们的想法,这才让我们的教育理念得以发挥”。 当起床铃响起,安静的园区内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我们看到了配套完整的教室和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状态。梁园长说道,最初没有空调,夏天特别热,老师们只能带着顶层的孩子到二楼打地铺午睡,中国扶贫基金会实地了解了情况,立即募资为每间午休室配备了空调,这不仅解决了夏天热的问题,也使得孩子们在山里的冬天更温暖。 【公益元年】 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四川参与一线救灾的民间组织有300多家。汶川地震救援,拓宽了社会组织灾害援助领域,从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到灾后重建进行了全流程救灾实践,援助项目以救灾物资发放、安置板房援建、灾后学校、医院、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社会组织逐渐发展成长为救灾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在应对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充分展现了组织灵活、服务多样的优势,发挥了作用,成为政府救灾工作的有益补充。 【十年,创新与演进】 中国扶贫基金会自开展救灾减灾防灾领域工作以来,呈现了五个重要方面的显著变化。 筹资金额扩大。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害救援项目自2003年成立以来,累计开展177次灾害救援行动,支出救灾款物16.04亿元,直接受益人数累计达583.63万人(次),已经覆盖了31省(直辖市/自治区)。 能力提升。在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中国扶贫基金会编制形成《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害全会响应操作手册》,完善救援行动中相关操作工具,提升灾害救援工作专业性和规范性。 灾害救援行动从国内走向国际。2015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中扶人道救援队,先后开展执行了4.25尼泊尔地震救援行动、4.25西藏地震救援行动、4.11厄瓜多尔地震救援行动、2016年海地飓风救援行动、2017年九寨沟地震救援行动等救援工作。2014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29家公益组织共同发起“人道救援网络”,共计开展救灾行动107次,支出救灾款物2.06亿元,覆盖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缅甸、尼泊尔、厄瓜多尔、海地、朝鲜5个国家,惠及125.8万人次。 催生了一系列项目。2008年至今,中国扶贫基金会救灾扶贫模式不断演进,十年灾害风险管理探索了以美丽乡村、电商扶贫为代表的乡建模式助力生计扶贫;探索了以爱心包裹、爱加餐为代表的全民公益模式助力教育扶贫;创新了以养老项目为代表的回应灾区深层需求助力健康扶贫;创新了以“人人公益”、“ME 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社区发展计划”、“公益宝贝联合劝募计划”等项目为代表的NGO合作推动基层社会组织扶贫等。 开展5·12一周年论坛。200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联合数十名行业学者进行为期半年多的调查研究,编制了《“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全套丛书共分八卷。 2011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出版了《众人的力量》,记录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各位同仁与合作伙伴---捐赠人、媒体、名人明星、志愿者、各种专业人士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行动的瞬间记录和心路剪影。
《众人的力量中国扶贫基金会汶川地震救灾纪实》 【十年,公益行业持续前行】 行业联动。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内救灾领域的六家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基金会救灾协调会”,致力于组织各基金会在公益行动中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基金会与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对接与合作、协调基金会共同支持社会组织救灾行动,从而促进基金会之间的合作,提升基金会联合救灾能力,推动基金会行业整体发展。 与地方政府联合行动。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参与灾害救援行动的同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与政府部门联合行动。搭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协同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有效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推动了整个行业发展。2017年,在民政部救灾司指导下,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内相关具有救灾宗旨的基金会、救援救助类社会组织和有关高等院校共同制定了《社会力量参与一线救灾行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总结了近年来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出5条基本原则和18条具体行动指南,包含了应急准备、启动响应、救灾行动、结项撤离、信息传播发布等阶段的关键性流程和措施,指导帮助相关社会组织完善自身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更加有效有序参与救灾工作。 制度规范。自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正在有计划地起步发展,国家层面的灾害管理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从十个方面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专门对“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民政部印发的《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相关工作预案和操作规程,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有序参与救灾工作。 地方层面,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55号)提出“十二五”期间创建50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目标。 在民间,也已经出现了不少致力于灾害救援的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团体,又陆续诞生了一批致力于紧急救援、防灾减灾能力培养等领域的公益机构。民间机构纷纷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开展减防灾相关领域的工作。 【数据】 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接受抗震救灾资金物资303,302,963.55元,灾后援助专项资金184,005,876.84元,两项目合计487,308,840.39元,所有款项于2013年执行完毕,并接受了第三方对抗震救灾项目资金的财务审计。 执行的物资发放、板房援建等20多个项目遍及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23个(地级)市的83个县,项目受益超过158万人。
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物资车队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