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准脱贫如何精准发力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932次 更新时间:2018-07-01 19:43:55 |
“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全党和各级政府都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从全国来看,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扶贫工作划区域、定范围、明责任,进村到户、逐人对接、逐户帮扶,已经迅速形成新常态,扶贫工作已经呈现出了既轰轰烈烈又稳扎稳打的可喜局面。近期,笔者专门就精准扶贫进行了初步考察,看到了许多现象,思考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在此与扶贫干部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以便从更大范围凝聚社会力量,为全面实现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加油助力。
当前扶贫工作阻力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扶贫专门工作队已经全部就位,并迅速开展了工作,做了大量走访调查、面对面对接、落实具体责任到人,帮扶工作几乎天天不断线、事事有人管,干部驻村、队伍进点、落实到户,新成果不断涌现,很多帮扶工作项目已经初见成效,每一个贫困户都受到了高度关注,看到了希望!但同时,我们冷静地观察与分析,也能发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特殊情况下,难免存在“快洗萝卜不去泥”的现象,大家都急于付出、着急工作,都想尽快“达产见效”,却往往事与愿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工作的精准程度。例如,很多同志在沿袭以往的传统经验开展当前的精准扶贫,还在按照修路架桥、打井修渠帮助整村脱贫。也有的地方采取集中建新楼房、连片新住宅等形式,搬迁贫困户集中入住,甚至在偏僻山村投资建设营业房廉价或免租金供贫困户搞经营。还有的对贫困户的研究不精准,一味地搞家庭项目,鼓励他们搞统一的养殖、种植,面对的却是贫困户委婉的“抵抗”,很多项目半途而废。因为解决不了搬迁以后的生活、生产的“后劲”问题,不少贫困户宁愿蜗居在破旧危房里,也不愿意“出山”,表面现象是故土难离,实质是缺乏生计,导致国家出资、政府资助建设的很多新农村、山村新商业房都成了“空城”,让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就是在对象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方面,还缺乏“准头”。扶贫措施的精准度上“跑焦”问题还普遍存在,精准发力的方法与途径有待商榷。只有真正扎扎实实解决好工作阻力问题,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的预期目标。
精准发力脱贫路径之浅见
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有非常多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和创意典范,值得学习借鉴,值得大力推广。笔者浅见,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好精准扶贫,在精准发力方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斩断“乐穷”思想,挖掘内在心动力。在当前实际工作中,有的镇村干部暗地里争抢“贫困村”帽子,不愿脱贫,意在通过“哭穷”,争取扶持资金和项目,容易出成绩、出成果;有的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千方百计不脱贫,以便获得政府补助和社会各界的慰问金、扶贫物资。这种“乐穷”的思想和做法,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真贫计划的实现。因此,要下大力气,正确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念,引导干部和群众积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把依靠政府资助、个人努力脱贫奔小康,作为新思想、正见识进行弘扬和传递,激发自觉脱贫的内在动力。 二、强化担当意识,激发组织执行力。要实现精准脱贫的伟大工程,强化担当意识,激发组织执行力尤为重要。所谓组织执行力,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激发村党组织的执行力,也就是体现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战斗力。要真正激发村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在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和担当精神,引领他们把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扶危济困、“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中,要做好相应的监督考核,确保真下力、真出力、真给力;二是承担帮扶任务的单位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帮助贫困户脱贫,不单单是政府的事、集体的事,也是各级党组织份内的事、自己的事,是必须完成的党中央交办的政治任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帮扶工作单位扶贫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并纳入党务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奖惩,从而使他们时刻保持抓扶贫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三是工青妇组织及社会团体的执行力。精准脱贫是全党的政治任务,也是工青妇组织及社会团体的重点工作,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引导这些组织,发挥各自优势,主动为工青妇组织提供帮扶的“阵地坐标”,让工青妇组织开展的爱心捐赠、结对帮扶、扶贫志愿者行动更有针对性。同时,要注重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开展一对一、手拉手精准帮扶,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加油助力。 三、善谋“对症”良策,施展“点穴”真功力。从大概念分析来看,当前的贫困户主要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孤致贫、因残致贫,但对每一户分析,又千差万别,各种特殊情况非常复杂,给精准脱贫带来了极大压力和挑战。要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就必须逐户分析、每人一档,准确实施,精准发力,切实研究制定每个人、每一户“拔穷根”的具体方法,切忌大而化之。可以说,一时脱困容易,长久脱贫难,关键在后续增收渠道是否搭建起来,让贫困户看到以后增收的希望和目标,尝到自己创收的甜头十分重要。因此,务必坚持一人一策、一户一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身体有残障不适宜打工的,就近安排到爱心企业、城镇物业公司等务工;引导享受国家扶贫贷款、优惠政策的企业,优先录用贫困户的劳动力;帮助引导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或专项扶贫资金等入股产业大户、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获得分红收益;为无法出村务工和从事手工加工项目的贫困户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力所能及地从事特色养殖、原生态种植、低成本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等;在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开发合作中,优先安置贫困户。 四、顺势而为建桥梁,巧借科技新助力。当前有一种现象值得研究,就是在前些年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贫困户搞了种养殖后,因不会营销、单打独斗和信息及交通闭塞等原因,没有达到理想的收益,损失钱财,信心受到打击。对此,在扶贫工作站,务必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具体情况,通过对照渠道和手段,帮助他们“包销”产品。一方面,积极发展电商扶贫,通过“互联网+”模式,为村民种植、养殖的特色产品进行包装策划,大胆运用互联网销售渠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形成“围观”“热帖”,真正让贫困户的土特产品、有机食品走出大山、走出困境。另一方面,要发动全体参与扶贫工作的党员干部,借助微信、微博、QQ以及精准推送广告等多种新渠道、新媒体,努力在最大范围内为贫困户鼓与呼,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贫困户,最终形成一户贫困百户支援、一人贫困千万人伸援手的良好氛围,让扶危济困、共同致富的传统美德在扶贫攻坚中得到不断弘扬,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我们党中央确定的三年全部脱贫的伟大工程就一定会全面实现。 葛军生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