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渠道商身子扑下去,农产品价格翻上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087次 更新时间:2018-09-11 20:28:51

 土瓜口感香甜却难出本地、樱桃个大味甜却只能卖七八元一斤……与此同时,农产品普遍存在一年赚一年赔的“周期病”。这些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

  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多地调研发现,一些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正纷纷下乡,它们把握市场信息更敏锐、物流体系更完善、销售渠道更丰富,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和市场风险,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不用吆喝也有人抢着买”

  电商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前左)在指导贫困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

  永辉超市副总裁翁海辉说:“许多贫困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农产品,但一直卖不出去,或卖不出好价格。”

  河南省博爱县小底村地处太行山间,高海拔优势让当地的樱桃甜度高、水分多、个头大,但由于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市场销路窄,种植户勉强温饱。

  现如今,在当地最大的超市博爱新世纪公司介入后,小底村樱桃获得了新生。昔日的贫困户刘学敏说,樱桃从过去的一斤七八元,涨到了现在的二三十元,收入翻了三四倍,“不用吆喝也有人抢着买”。

  新疆喀什地区特色水果刀郎土瓜口感香甜鲜美,但由于糖度高、保鲜难,一直未能进入内地。

  2016年,刀郎土瓜通过永辉超市首次批量进入内地市场,并大获成功。如今,仅喀什麦盖提县希依提墩村一个村种植的刀郎土瓜面积就近3000亩。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看到,一些大型商贸物流企业介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后,不仅对市场信息更加敏感,也能提供更好的物流、数据、渠道等服务,打通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

  除博爱新世纪、永辉外,近年来已有多家超市、物流、互联网等领域的大型企业持续投入农业,一张连接农村和城市、打通线上线下的销售网络已具雏形。

  永辉超市实现了从产地到配送的全程冷链,目前进驻了重庆、北京、福建等多个省份;京东在产地建仓储库,在城市建冷库,将农产品销售半径从传统零售的200公里扩大到超过500公里,扶贫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湖北邮政借助2000个基层网点和近万名投递人员组成的物流网络,2017年累计助推农产品进城订单超160万件,销售额近2亿元。

  部分企业还通过消费大数据反过来指导生产,实现精准生产和营销。京东集团副总裁龙宝正说,京东集团依据自有的大数据平台和个性推荐算法,进行精准营销,提高扶贫产品的转化率和重复购买率,并将搜索、购买以及评价等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反馈,指导下一步生产经营方向。

  去年以来,新华都超市发现网红水果百香果的消费趋势逐渐转向养生,于是新华都联系到福建漳州、海南等生产基地,指导百香果种植农户改传统品种为黄金百香果。现如今,尽管一些地区百香果价格发生较大波动,但与新华都对接的生产基地价格稳定,面积也由数百亩扩大到上千亩。

  翁海辉说:“企业虽不能解决农业‘大小年’的问题,但可以通过精准订单模式,保证合作基地生产稳定、价格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形成良性循环。”

  倒逼产业升级,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部分地区在大型商超流通企业介入后,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的效率快速上升。

  “终端消费在不断升级,超市就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反过来要求生产者提高生产水平。这样‘以需定产’的模式也是在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华都超市营运管理部总经理刘国川表示。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是柿饼之乡,但两年前仍以手工小作坊生产为主。2016年,永辉超市投资在当地建设联合生产车间、冷库、智能烘房、包装车间等生产设施,帮助提高产能和产品品质,并为柿农提供农资、技术、资金支持。如今富平柿饼拿到国家SC认证,得以进入永辉超市终端销售,价格比两年前翻了一番。

  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在前端布局,形成了“电商+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如京东集团参与产品筛选、生产、经营销售以及品牌推广等产业链的全过程,重点培育一批管理先进、标准严格、成长性强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企业把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带给农民,生产出符合电商销售质量和产量要求的农产品。由于与企业合作后收入较有保障,农民落实标准化的积极性较高。

  农业专家马长生说,扶贫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的现象比较普遍,与基层政府“卖吆喝”相比,大型商超企业能够通过现代化运营模式、成熟的品牌经营和管理经验,打造出特色农产品品牌,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四川广元东阳沟自然保护区的优质土蜂蜜长期没有市场,京东联合蜂蜜品牌运营企业在当地树立“土巢蜂”品牌,并通过众筹、京东自营、录播蜂农视频等方式,让外界了解土蜂蜜背后的故事,把土蜂蜜打造成“网红”,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政企“各就各位”,乡村产业振兴需形成合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教授潘勇等专家认为,应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企业在对接农产品产销上的作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其进入农村、带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创造条件。

  一是出台政策,为真正“想干事”的企业对接农村创造条件。对于在农村建智能工厂、冷链物流等生产设施,切实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大型企业,可给予基础设施、农机购置、农水农电、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减税降费。

  二是加强执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一些企业指出,一方面,目前全国有上千家商贸物流企业在对接农业,但其中部分存在偷税漏税、违规用工、简化安全检测程序等现象,并以此降低成本,对依法经营的企业造成冲击;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农产品品牌刚打出影响力,就因市场假冒产品快速没落,政府应加大力度整治农产品市场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建设“产地仓+冷链专线”模式的统筹引导和政策支持,提升生鲜农产品销售品质和效益。同时,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提高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和利用水平,保证扶贫“新通路”的持久畅通。(半月谈记者 林超 宋晓东 侯文坤 覃星星)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