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达:恐龙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215次 更新时间:2018-11-20 00:10:59 |
在我们的星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诞生了,同时,也有无数的物种湮灭。沧海桑田,岁月赋予了这些物种一种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献一生,只为寻找化石秘密;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活动,将发掘这些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科研、修复、宣传、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揭开这些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打开白垩纪“时光胶囊”
邢立达 2013年,邢立达开始在位于缅北胡冈的白垩纪琥珀矿区考察。这个区域还有个俗名:野人山。这片位于缅甸北方,东接我国云南省,周遭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岭的原始森林中,美丽琥珀包裹着大量没有经过腐化的古生物遗骸,具有与生前几乎无异的细节,是研究古生物演化的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素材。 随着缅北地区局势趋向平稳,琥珀产量增加,大量的琥珀从矿区到达密支那之后,逐渐在我国云南腾冲形成市场。邢立达敏锐地把握到这个契机,陆续从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琥珀样本。 面对大量的琥珀标本,当时仅是一名地大博士生的邢立达还没有机会从官方或公立机构得到经费来购买标本。情急之下,他恳求家人,将故居抛售,搬入出租屋,所得的资金悉数购买了科研标本,并按相关规定登记在非盈利机构名下,为这批已饱受亿年风霜的琥珀找到了一个避风港。 2016年起,邢立达主导的琥珀研究团队陆续在《自然通讯》、《当代生物学》、《科学进展》等知名刊物发表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鸟的翅膀、恐龙尾巴、完整的雏鸟、完成的亚成体古鸟、介形类、蛙类、蛇类。《自然》、《科学》等杂志以及各国媒体纷纷报道,称这些成果犹如时光的胶囊,让人类得以一窥白垩纪的神奇生命。其中恐龙琥珀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选为2016年六项重大科学发现的第二名,仅次于引力波,亦被中国古生物学会列入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与推土机赛跑的恐龙追踪者 一不小心造成了“轰动效应”的琥珀恐龙属于偶然。对邢立达来说,他十余年的倾心研究则是偏冷门的恐龙足迹,这一领域国内的研究者仅寥寥数人。21世纪以后,恐龙足迹学开始逐渐复兴。虽然经常被骨骼化石标本抢了风头,足迹却是恐龙生态学和行为信息的重要来源。“足迹出现的地方,一般不会发现骨骼化石,因此足迹化石能填补缺失骨骼化石记录地区的古生物记录空白。”邢立达清醒地认定。 2007年,邢立达正式进入恐龙足迹学研究。这年的夏天,他被重庆一处白垩纪足迹化石点震撼住了。数百个大大小小鸭嘴龙形类的足迹、古鸟类足迹、蜥脚类足迹组成多道行迹,在一处绝壁上密集分布,伴随着泥裂和波痕,这些细节都蕴含着恐龙社会性行为和古环境的证据。“而在那时候之前,我们几乎不知道中国西南的白垩纪都生活着什么恐龙,足迹化石则清清楚楚的告诉了我们。”在他眼中,精彩的恐龙足迹化石,堪称史前的好莱坞大片。 恐龙足迹的研究更是充满坎坷。一些学者看不起这些冷门的记录,认为作用不大,另一方面,由于长久的不重视,各地的恐龙足迹记录风化与破坏都较为严重。邢立达不得不与风化、地质灾害的坍塌风险抢时间。仅今年8月,他便接连去了甘肃、哈尔滨和重庆三处足迹点考察,上亿年间地质运动下,足迹所在地层早已从平地变成垂直岩壁。野外科考中攀爬绝壁是常事,坠滑也遇过几次。在西南一铜矿区,他与同行冒雨攀岩,头上是随时可能垮塌的岩石,仅在一周,他们完成了数千个足迹化石标本的数据采集。
在四川古蔺研究恐龙足迹 几年前,山东即墨一处工地发现了几百个恐龙脚印。赶到现场时,邢立达才知道媒体曝光的次日,工地用推土机铲破了全部的足迹化石。在建筑方扔掉的废土中,邢立达翻找到山东省发现的第一例翼龙足迹。他非常痛心地告诉施工者,“如果再等两天,再给我们两天时间,也不影响你们施工,起码我们可以把足迹信息记录下来。”为了避免更多的恐龙足迹点被建筑开采所破坏。邢立达在那时起便暗暗许愿,再遇到相关新闻或化石信息,就立即“启动24小时响应机制”,联系当地专家、政府部门或有关人士加入足迹点的挖掘和保护。 10年间,邢立达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足迹点留下了探索足迹。这其中九成都是邢立达自费去的。“这不能拿金钱来衡量,因为喜爱,所以我感到了责任,这些从亿年前留存至今的恐龙足迹,我不做,它们真的就会这样静静地消逝,仿佛不曾来过一样。”邢立达声音笃定:“我不允许这样。” 至今,邢立达撰写和发表了百余篇论文,测量了几十万个足迹数据,且都是第一手信息。“现在已经完成了60%以上的工作,也是我花了十年的时间。”邢立达希望得出由恐龙足迹解释的中国恐龙演化版图。不仅是足迹与骨骼化石的互为补充,更是与全球恐龙学家们一起勾勒着史前时代。他说:“我们已经通过恐龙骨骼的研究建了一个世界性恐龙动物群演化的阶段。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足迹填充空白。”
四川昭觉攀岩研究恐龙足迹
四川昭觉研究恐龙足迹 2017年6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人物特写”(Feature)栏目以《巨龙的足迹》为题,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邢立达团队的工作,回顾了该团队对恐龙足迹学研究历程,将他称之为“与推土机赛跑的古生物学家”。同年亦入选《南方人物周刊》发布的中国青年领袖榜单。 “我是看着邢老师的书长大的” “立达的科学研究做得非常出色,但他在恐龙学科普方面的工作,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这是知名恐龙学家徐星研究员对邢立达的评价。 早在高一读书时,邢立达便创办了中国恐龙网。他耗时数年,翻译整理了近千种恐龙的数字博物馆,成为国内首个可以让大众接触到恐龙学家的平台。该网站在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普网站评选中名列榜首。 本科毕业后,当过一段科技记者的经历让邢立达显得比较特别。2007年开始,邢立达积极在媒体上普及他们发现的恐龙足迹,并意外对他们的科学研究带来积极的帮助。因为透过媒体,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恐龙足迹之后,会将这些概念与日常看到的奇怪的印记联系起来,很多自然爱好者和驴友成为邢立达团队的“线人”,这几年邢立达得到的不少恐龙足迹新线索就都是这些有心人报告上来的。 科研之余,邢立达陆续在恐龙学科普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奉献,迄今已经出版数十本恐龙科普书籍。编著的科普书曾获得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他翻译了大量国外优秀的恐龙科普书,如《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美国国家地理终极恐龙百科》等。在创作领域,他不断追求突破,于2018年出版了国内首部恐龙类型小说《御龙记:史前闯入者》。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大力推崇。此外,邢立达还在新媒体上与大众保持交流,如今他的新浪微博账号已经有200余万粉丝。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