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评价为教育把好舵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2203次 更新时间:2020-08-03 08:11:00 |
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案,是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进一步升华,为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 教育评价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领教育发展,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使教育评价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学业发展,科学开展过程性、综合性、多元性的评价,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分数成绩衡量学生发展、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此前,教育系统已经开始探索部分教育评价改革与实验,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近两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委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开展了清理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专项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五唯”倾向。有破无立,只破不立,不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评价体制和机制,必然出现“评价真空”。只有破立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的积极作用,为立德树人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总体方案》的通过,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教育评价需要总体谋划和系统设计 教育涉及学校、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是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教育评价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协调、统筹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五唯”问题。《总体方案》提出,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分层分类研究提出改革的思路举措,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大逻辑,从总体上对教育领域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是从根本上谋划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引导、调整、优化的“指挥棒”功能,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指挥、引导、规范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评价需要改革政绩考核指挥棒,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形成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优化教育生态,从根本上建立起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改革学校评价指挥棒,引导学校形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学校”评价观。改革教师评价指挥棒,引导学校建立坚持师德伦理、潜心教书育人、助力全体学生尤其后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教师”评价观。改革学生评价,坚决摒弃“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家长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观。 教育评价改革要重落实和推进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出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式和主要任务,抓住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问题,提供了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改进结果评价,破除的是单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硬性指标”的简单做法,而非完全摒弃“五”类硬性指标,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挖掘硬性指标之外的“软指标”,从一元到多元。强化过程评价,应从“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转向重视教育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过程评价的诊断功能,及时对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进行诊断反馈,及时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及时对教育决策提供参考,最终为教育及学生发展保驾护航。探索增值评价,改变重终点轻起点轻过程、重选拔轻培养的倾向;优先关注教育过程和学生发展,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政府治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反馈,全面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健全综合评价,重在多元,即评价内容上,全方位考察考试成绩、综合考核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评定;评价方法上,应以教育评价理论和技术创新为重点,促进教育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上,坚持政府、学校、教师、同行、第三方多方参与,探索建立政府元评估、学校自评、独立第三方执行评价、国际参与和民众监督的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教育评价就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规律、回归教育的初心,一方面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新教育观和人才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只有上下同心、社会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改革目标。 |
【首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