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
还想仰仗帮扶单位“以购代捐”?乡村产业得这么干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4114次 更新时间:2021-03-17 08:21:49

    “以购代捐”解决扶贫产品销路的老办法难持续,需要让市场需求做“主杠杆”,帮助乡村产业练就真功,搏击市场

  激活内力广借外力,用好各类市场主体和互联网平台,提升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效率,为产业振兴带来活水

  扶贫产业要变为振兴产业,需要尽快把分散的“游击队”打造成集团作战的“野战军”

  出栏肉牛51头、所得利润由贫困户、村集体和合作社按比例分红。这是2020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团结村的养牛账本。湘西黄牛,是当地村集体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曾是各地与贫困较量的关键一招,832个贫困县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98%的贫困户享受产业扶贫政策,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多位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要在现有扶贫产业基础上,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让市场需求作为主要杠杆,让市场主体作为主要活力,使产业落到实处、做得长远,真正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活力。

  3月9日,山东荣成俚岛湾,渔民们驾船在码头集结,准备前往藻类养殖区进行作业 李信君 摄

  扎进市场淘真金

  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的地方长期依赖帮扶单位以高于市场价“以购代捐”解决扶贫产品销路,这个方法难以长久。扶贫产业亟需加速转型,尽快完善产业链,培育品牌知名度、产品认可度,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消费市场,防止相关产业基础“一扶就上马、一撤就散架”。

  刚刚脱贫的地区产业发展仍然“幼稚”,有的是因为市场渠道尚未真正打开。

  春节前夕,湖南西部一个脱贫村的扶贫车间生产的腊肉、腊鸡等腊制品几乎脱销,但主要的销售市场是中央一家帮扶企业的集体团购。

  据了解,这个村正准备投资建设一个中型养猪场和屠宰加工厂,将仔猪发放给村民养殖育肥,再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并进入扶贫车间加工成腊肉。

  “目前除了对接的帮扶企业外,还没建立起更多销售渠道。”当地村干部说,“村里年轻人少,缺乏懂市场、懂运营的人才。产业刚要起步,就怕半途而废,一旦离开帮扶式的采购计划,市场竞争力就会大幅降低。希望未来5年帮扶企业还能继续以团购方式帮助销售腊制品。”

  有的地区则是因为产业发展仍然局限于源头生产的初始阶段,缺乏深加工等后续环节。

  记者在中部地区的一个脱贫村了解到,椪柑等水果种植是村里的主要产业之一。但到了椪柑丰收的季节,不少种植大户就会发愁——大量椪柑堆积,农户因价格低廉不愿销售,一旦过季又卖不上好价钱。

  去年,村民柳祖森卖出去8000多斤椪柑,但却仅收入3100元,这让他有些灰心。当地干部说,村里的椪柑产业还停留在种植阶段,既没有品牌,也缺乏深加工等后续环节,遇到丰年,大户相互压价,反而卖不出价。

  多位受访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干部建议,扶贫产业要变为振兴产业,需要尽快把分散的“游击队”打造成集团作战的“野战军”,增强品牌效应,让村里的产业尽快具备依靠自身实力在市场里淘金的能力。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有些乡村产业已经开始闯出了名号,不仅不用求人找销路,在市场上还颇为走俏。

  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清风良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小米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正在免费为农户的谷子脱壳。合作社负责人吴翠萍说,合作社的脱粒机可低温脱粒,能保证小米的色泽和口感。

  “以前,阳曲小米卖不出去,得靠人跑销路,现在打出了品牌,市场上都来抢。”吴翠萍说,经过几年的摸索,合作社闯出了品牌,小米、荞麦、高粱三种农产品都通过农业农村部的绿色产品认证。“产业搞起来了,就要提升技术保持好‘阳曲小米’这张名片的成色,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口碑。”吴翠萍说。

  记者还发现,还有不少乡村产业借助电商,摆脱了帮扶“拐杖”,开始走向了市场。

  在贵州雷山县,88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一码贵州”“到村里”“雷山电商APP”等多个电商平台特产馆,让乡村产业的产品走了出去。2020年,雷山县电商网络零售额3.76亿元,其中农产品交易约1.02亿元。

  在山东省枣庄,驻村第一书记、电商专家、创业者组成的本土电商“星星之火”创业讲师团,走乡串村给村民们传授电商知识和实战经验,帮助乡村产业上了网。

  京东利用其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发挥高效的供应链能力、遍布全国所有地区和乡镇的物流基础设施、“千县万镇24小时达”的普惠式物流服务,以及金融、技术、服务等核心能力,从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到人才培养、产业带帮扶、金融支持、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打通了农村全产业链条,帮助农村形成了“产业造血”能力。

  为帮助仍然“幼稚”的乡村产业学会在市场里淘金,受访基层干部还建议,可通过以奖代补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提高脱贫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让市场主体“唱主角”

  “以前村里缺乏致富平台,村民单打独斗做啥亏啥。”四川广安市革新村第一书记金达芾说,在脱贫攻坚阶段,革新村以贫困户入股方式成立了合作社,让贫困户通过农产品供给和劳务获得收益;如今进入乡村振兴阶段,集体致富仍是重点,需要进一步发展新集体经济,让市场主体“唱主角”。

  在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记者在“社区工厂车间”里看到,二十多名女工正在娴熟地制作鱼钩。几分钟时间就能制成完成的小小鱼钩,却是中东地区垂钓爱好者心仪的热门产品。

  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引进山东滨州伊娜渔业有限公司,用好市场力量,找到农民致富的“绣花针”。市场力量引进了,扶贫车间办起来,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培训,工人制作的鱼钩车间直接收购。这不仅解决了60个就业岗位,帮助群众每年创收近百万元,村集体还可通过收取场地租赁费每年增收2万元。

  帮扶企业成为市场主角,拉动了乡村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滨州依娜渔具加工点覆盖沾化区各乡镇街道,带动当地近600名群众实现再就业,人均每月增收3000元以上,小鱼钩成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早春二月,在乌蒙山腹地,贵州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连片的坝子里,上百名产业工人或忙着给猕猴桃嫁接,或在苗木基地除草施肥。

  林泉镇副镇长杨珂说,林泉镇现在发展了1.3万亩李子和每年滚动种植2万亩蔬菜等特色产业,15个村和社区老百姓从中受益。

  林泉镇海子村(现改为海子社区)是林泉镇的一个重要产业基地。记者了解到,海子村通过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起了9个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4500亩可用基本农田已流转3600亩到各农业经营主体中。村里发展了猕猴桃、黄金李、蔬菜等主导产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村里务工等方式增加了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500元增至2020年的14500元。村子758户村民,有轿车的达200多户。

  贵州乌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重庆老板韦济立,2016年来林泉镇发展,流转了上千亩土地,发展苗圃产业和猕猴桃产业,带动300多个村民就近务工。“农业产业需要长期投资,产业发展初期每年花费上百万元,虽然前三年收益不高,但今年猕猴桃就要大面积挂果,预计销售额将达150万元。”他说。

  “用好各类市场主体和互联网平台,能够提升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效率,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为产业振兴带来活水。”拼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东原说。

  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何绍辉看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需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要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机对接,只有发挥出各类市场主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带动作用,才能做好把乡村产业纳入市场体系的大文章。

  让产业发展更长远

  因地制宜打通特色产业链,才能让乡村产业茁壮成长。

  “产业要兴旺,各地要因地制宜找准适合的产业,或把植入性的产业落到实处,才能做得长远。”多位受访专家、基层干部说,扶贫产业普遍存在吸收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特点,契合了较快实现贫困地区脱贫的阶段性目标。而向乡村振兴迈进,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和优势,提升产业技术服务能力,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发展。

  在山东济南历城西营镇黄鹿泉村,记者了解到,当地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是典型的山岭地貌,且多为较少农业产出的旱地。过去这里一度不愁青山绿水,只愁产业空白,全村贫困户曾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黄鹿泉村因地制宜,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从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到对经济林作物进行提纯复壮,开发新品牌,打造符合当地生态特点的农产品,再到发展旅游业,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产业链越来越长,探索了一条生态优先、三产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而从长远看,摸清家底、理顺制度,才能为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攻坚阶段,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形成了包括种养产业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在内的扶贫资产,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基础。”广东省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梁健建议,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可出台系统性管理办法,摸清家底,明确扶贫资产的产权归属、管理主体,探索先进的管理利用模式,确保农村、农民、产业持续受益。

  为了改变农村扶贫资产“常规化”“碎片化”管理模式,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冯飞介绍,该县开发了农村“三资”管理平台,探索“三资平台+扶贫资产管理”监管新路径,推行“村管理、镇监督、县统筹”新模式,强化风险防控,实现扶贫资产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目前,该县扶贫项目已全部录入平台进行精准化管理,完善了扶贫资产管理、管护、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四本台账”,确保扶贫资产清晰,账账可查,持续发挥效益。

  摸清家底后,更要理顺帮扶政策。记者调研发现,在脱贫攻坚阶段,产业扶助政策大多是点对点的,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亟需整合各项政策,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

  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县相继引进了河北、上海等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了小麦加工、羊养殖等产业,带动了农业产业链。

  “振兴产业,需要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整合各部门的各项扶持政策。比如,种植业涉及农业技术、农机、种子等部门;加工涉及市场监管局、发改委等部门。”该县副县长赵良说,这些政策仅靠地方整合是有难度的,建议对于符合条件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重点支持,上级部门整合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打包使用,让产业链更加完善、良性发展。(参与采写记者:林翔 姜刚 席敏 邵琨 李凡 马晓媛 白明山)

【首页】  【返回】